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能源大国,能源种类繁多,储存量丰富。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对能源的需求大大提高,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新能源的使用比重不高,且能源浪费严重。在能源效率上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煤等非清洁能源,这对长江流域大部分城市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致使城市能源效率不高。这些都阻碍了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厘清能源效率内涵、梳理能源效率相关研究进展,从投入、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三个方面构建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SBM模型(与传统的DEA-CCR模型对比),对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能源效率进行全面测算。接着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效率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各相关因子对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的影响和作用,以期为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效率水平的提升、以及长江经济带整体能源效率差异的缩小提出建议。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从时间变化来看,2007-1016年,长江经济带整体的城市能源效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型变化趋势,且近年来,各个城市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有逐渐缩小的态势;(2)在能源效率空间分布上,低效率和中效率的城市占主导地位,中高效率和高效率的城市较少;能源中效率区的城市大部分处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且成块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能源中高效率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和云南西部地区,地理上处在经济带的一头一尾。(3)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6.2%,其中下游地区的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上游和中游地区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4)在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外资参与度和资源禀赋的上升不利于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的改善。由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该积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这是提高城市能源效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