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的声信号和声通讯及其在繁殖生态中的功能

来源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信号是动物界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讯方式,目前关于生物声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昆虫类、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而分类地位居两栖类和鸟类之间的爬行类,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与其它的爬行类动物不同,扬子鳄具有显著的发声行为。于2005年至2008年间,本研究以生活在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繁殖区内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察、声谱分析和录音回放等方法,首次对扬子鳄日常活动中经常发生的一些声行为,声信号特征,声行为的季节变化规律和昼夜节律,声信号和声通讯在其繁殖生态中的作用,以及扬子鳄种内通讯对声信号结构的要求等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扬子鳄具有非常复杂的声通讯系统,既有适合长距离通讯的声信号(Long-distance signal),又有适合个体间近距离通讯的声信号(Short-distancesignals)。另外,通过声谱分析发现,扬子鳄各类声信号的主频率都很低,低于500Hz。这可能是他们对植被茂密的栖息地环境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因为低频率声信号不仅衰减小,而且可以绕过树木等较大的障碍物,便于在植被茂盛的灌木丛中传播。   (2)吼叫是扬子鳄众多声行为中发生最为频繁的行为,5~10月,扬子鳄都会在水边形成合唱吼叫(即两条以上扬子鳄在同一时间段内一起吼叫),但在6月交配期,每天形成合唱吼叫的次数显著高于非交配期;交配期合唱吼叫具有0600~0700和1100~1200两个明显的高峰时段,这与其随后的交配高峰(夜间0000左右)具有12小时以上的时间差;并且在交配期吼叫声会引起四处分散栖息的个体向同一水体聚集,与非交配期相比具有明显的集群作用。因此我们推测,扬子鳄在交配期形成合唱吼叫的主要目的可能在于召集四处分散栖息的个体形成集群,为集群后的水中交配作准备。   (3)回放实验揭示,不管雌性还是雄性扬子鳄,对同性和异性吼叫声的反应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无论回放同性还是异性的吼叫信号,雌、雄扬子鳄都不向声源靠近。这表明,扬子鳄在合唱吼叫中可能并不象无尾两栖类那样是通过叫声来竞争配偶或吸引异性的。这进一步支持了(2)的推论。   (4)回放实验显示,扬子鳄对声信号的结构要求非常粗略,改变声信号中某些时域或是频率特征并不影响扬子鳄的行为反应。这可能是因为:1)对栖息地环境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只有声信号中的低频成分能够在栖息地茂密的植被中有效传播;2)扬子鳄在分布上不与其它的鳄类相重叠(独立发生种),来自其它近缘物种声信号的干扰较小,也不存在与其它近缘物种发生错配的可能,所以不像分布区重叠的近缘物种那样对声信号结构的物种特异性要求比较高。
其他文献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现代化发展,舌诊客观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了诸多的进展和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舌象的颜色是中医医生进行舌诊的重
压缩感知理论充分利用了信号的稀疏性或可压缩性,实现了超越传统采样理论的极限。在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电子工程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理论表明,利用非线性最优化
肺癌是世界上癌症致死率第一的的“杀手”。除吸烟是导致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外,职业暴漏、环境污染、饮食习惯、基因突变等都可能导致肺癌的发生。我国云南宣威/富源地区肺
白唇鹿(white-lipped deer or Thorolds deer,Cervus albirostris)栖息在海拔3500m-5100m的高山针叶林、灌丛和高山草甸,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鹿类。由于繁殖率低,偷猎和栖息地破碎
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禾本科赖草属多年生植物,是我国北方草地最重要的优质牧草之一。羊草生长速度快、耐盐碱性强(其成株可在pH高达10以上的碱性土壤中正常生长),具有较高
学位
摘要:由于书面表达在中考中占有很大比例,为了进一步提高九年级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行英语写作训练的相关方法和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考英语;书面表达;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66  中考英语在考查基础知识和
玉米、小麦和水稻是中国的三大作物,2015年它们的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占到了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82%和91%,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帕金森疾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在60岁以上发病。尽管啮齿类动物及其它小动物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帕金森疾病的发病机理,但小动物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的石墨的同素异形体,因为其特殊的二维结构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它的电子迁移率是现在已知最高的锑化铟材料的两倍,而且成本低廉,因此其在玻璃基底上的石墨烯薄膜可以替代传统的导电玻璃(FTO,ITO)。本文首先制备氧化石墨烯薄膜,然后利用高温还原法制备石墨烯薄膜,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如亲水方法,溶液浓度,还原温度,反应时间,气体环境等)对石墨烯薄膜制备的影响,寻找出最佳的成膜方式,以使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