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阁臣汪由敦诗文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由敦是雍正到乾隆初期的重要阁臣,作为政治角色的汪由敦被书写、被研究,而作为文学角色的汪由敦则被一定程度的忽略。本文以汪由敦的诗文为切入点,试图探究一位阁臣所起到的文学作用和建构的文学观念。本文有四章:第一章主要讲述汪由敦作为徽商子弟的家庭背景,并且受到了两种文化的深远影响,徽商文化和科举文化,这塑造了他稳重谨慎的性格和积极奋进的精神,所以在仕途中较为顺利。与此同时,他链接了庞大的社交网络,包含张廷玉、钱陈群、赵翼等重要人物。第二章是阐述汪由敦处于清政权满汉民族关系之中,并面临的相应困境,基于此,他服务皇权的同时,不得不被动的选择折中、融合的角色。第三章则是汪由敦对雅正文学观的经营,主要涉及由理学背景延伸的义法观念,与桐城派的互动,探讨文以致用的主流观念,进而影响他的文学倾向为清真雅正的风格。汪由敦作为那个时代的典型文官,他的文学观念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第四章则是汪由敦诗文及其文学贡献的部分,他通过双溪组诗来呈现地乡文化景观的建构,而应制诗文、纪行组诗体现的是个性的隐退,另外,他参与文集的编纂,也是文学内容及文学活动层面的贡献。前两章主要从作者和社会环境出发,注重文学的外部研究,后两章主要以文本为基础,侧重文学的内部研究并深入探讨汪由敦具体的文学内容、价值、理念和风格。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考察19世纪香港新界客家方言历史文献《启蒙浅学》中的“动词+倒”结构,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启蒙浅学》中“倒”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充当何种补语?是否为体标记?表达什么语义?第二,客家方言述补结构和体标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目的是从一个微观视角呈现述补结构的发展,以(历史)方言材料证明述补结构是体标记的重要来源。第1章绪论介绍了研究对象,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第2章从句法分布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
学位
本文对吴语40个方言点的“返回”义动词进行了调查、描写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了它们的词汇类型、历时更替以及编码往返位移事件时的共性与差异,结论如下:首先,吴语“返回”义动词的基本形式包括“回”“转”和“归”。其中“回”主要分布在甬江小片以北的太湖片,“转”多分布在沿海的甬江小片、台州片和瓯江片,“归”多分布在婺州片和处衢片,散见于临绍小片的绍兴、嵊州等地。此外,各方言“返回”义动词大多有相应
学位
喻体是构成比喻的重要要素之一,喻体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比喻是否成立以及比喻成立后的基本类型。因此,研究喻体对于了解比喻的本质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老舍小说全集》中的比喻句(共计3900余条)为语料来源,在明确喻体的语义特征、语法性质对比喻成句的原则和类型的影响之后,在认知语义学的指称视野下,重点考察汉语比喻句中喻体的指称语义。本文认为比喻的本质是本体对喻体的“典型特征(含‘不可能特征’)”的接
学位
北宋朝廷对文官群体有诸多优待,其中一项就是授予其母妻外命妇封号,亦即外命妇封赠制度。由于外命妇的封赠以文官等级为基准,因此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官制度变化的影响。文章从北宋外命妇封赠制度沿革、封赠方式、封赠流程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北宋外命妇封赠制度的规定与实施。第一章探讨的是外命妇封赠制度沿革。唐五代、北宋前期,文官母妻封赠的参考标准有三个变化,主要是在文官职官系统方面:本官取代文散官成为封赠基
学位
《廣雅》是三國魏張揖所撰的訓詁著作,隋代曹憲爲之注音,兼及文字訓詁,後世稱《博雅音》。《博雅音》作爲與《切韻》同時代的書,記録了當時的讀書音和口語音,對研究六朝隋唐間語音有一定意義。然而《廣雅》和《博雅音》流傳日久,不被重視,譌誤頗多。清代王念孫作《廣雅疏證》時,對《廣雅》和《博雅音》作了詳細的校勘,勘正了原文的許多譌誤,並旁及對其他文獻的糾謬。本文試圖在此基礎上,参考古籍文獻和中古聲韻系統進一步
学位
學海堂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由清代乾嘉學派著名學者阮元創辦於廣東廣州的一座書院。學海堂師承乾嘉學派的治學理念,十分重視小學,即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學海堂的建立在清代廣東小學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考察學海堂的教學研究活動中所涉及的小學相關研究内容,以呈現學海堂學人的小學研究狀況,説明學海堂在清代廣東小學研究史上的地位。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對學海堂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進
学位
中古時期的漢譯佛經卷帙浩繁、内容廣泛,在斷代研究、個人語言研究與語言的歷時研究上都有着獨特的優勢,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語料。作爲西晋時期的一位重要譯者,竺法護譯經多達百餘部,爲後世留下了許多重要的佛教經典。其所譯《普曜經》時代明確,語言口語性較强,且有明確記載的唐代異譯本《方廣大莊嚴經》可對比研究。從西晋到唐,兩部異譯本中的語言差異能夠體現語言的部分時代特點與發展軌跡,同經異譯的對應文本也能在譯經風
学位
北宋时期,河北路的军事地位突出,文教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科举发展的适宜环境。有鉴于此,中央着意于河北的文教事业。首先,为笼络边境士子、兼顾区域公平,国家从多方面给予科举政策优待;其次,为提振学校教育、培育科举人才,国家多次在地方兴学并优先支持北方地区。由此,河北路科举在北宋时期兼具特殊的发展背景,呈现出与他路不同的发展面貌。本文以北宋时期的河北路科举为研究对象,正文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章,讨论北宋河
学位
《板桥杂记》系列笔记,是指在体例与内容上模仿《板桥杂记》,并在序言中明确提出“仿《板桥杂记》而作”的狭邪笔记。包括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俞蛟《潮嘉风月记》、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捧花生《秦淮画舫录》、张际亮《南浦秋波录》、蕊珠旧史《长安看花记》、二石生《十洲春语》、芬利它行者《竹西花事小录》、薛时雨《白门新柳记》、淞北玉鱿生《海陬冶游录》、金嗣芬《板桥杂记补》十二篇,蔚
学位
张祜,字承吉,中晚唐著名诗人。与其诗名不相符的,是其坎坷的求仕历程。张祜同唐代的大多数儒士一样,心存报国之志,怀揣政治理想,但始终功名蹭蹬,无奈布衣终身。正如张祜诗歌所言:“遍识青霄路上人,相逢祇是语逡巡。”张祜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便是在求仕中度过的。张祜虽然终生未能真正参与政治,但他的交游、心态、创作又无不与政治息息相关。因而,以张祜为代表的中晚唐中下层文人与政治的关联,值得予以深入的考察。本文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