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乌拉尔文本”(以斯拉夫尼科娃和马卡宁的创作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b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超文本”视角分析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的《2017》和弗拉基米尔·马卡宁的《落伍者》《豁口》。“超文本”作为一个文化学观念,塑造并体现了作者的哲学、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则。“乌拉尔文本”是构建地域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乌拉尔”作为一个结构语义体,可以被纳入俄罗斯文化范畴中,是对该地区的城市和土地的认识。俄罗斯文学中的“乌拉尔文本”现象,是由许多体裁不同、却又具有统一题材和主题的作品所形成的共同体。“乌拉尔文本”现象包含以下几个层级:接受层级(在俄罗斯文学中创造乌拉尔形象);互文层级(在“乌拉尔”作品中以引文、用典和相似性联想的方式出现“他人话语”的标志性回声);原型层级(“乌拉尔”文学中的神话形象、情节和主题)。“乌拉尔文本”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众多俄罗斯作家的创作中逐渐形成的,这些作家主要有:西比利亚克、巴若夫、帕斯捷尔纳克、鲁契约夫、塔季亚尼切娃、库尼岑、波格丹诺夫、格罗斯曼、伊万诺夫、阿列克谢耶夫等。“乌拉尔文本”的主要特点包括:特别的时空体结构(双重世界,和谐的大自然与破坏性的人类文明之间的对立);对地球深处的兴趣;基督教主题与多神教主题之间的相互影响;神话的影响;特殊类型的主人公(例如一个严厉、强大,却又自愿臣服于某些外在力量的工匠);使用乌拉尔土话的故事体。论文的选题意义是:在当前文学理论界,“城市文本”是一个热门话题,并且在中俄两国学界,目前很少有人把马卡宁和斯拉夫尼科娃的作品当作“乌拉尔文本”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马卡宁和斯拉夫尼科娃创作中的“乌拉尔文本”,研究内容包括马卡宁和斯拉夫尼科娃创作中的“乌拉尔文本”要素及主要特征。论文的研究材料是斯拉夫尼科娃的长篇小说《2017》和马卡宁的中篇小说《落伍者》《豁口》。我们之所以选择上述作品,主要是因为这两位作家均出生于乌拉尔,且作品中的情节也发生在乌拉尔,三部小说均可纳入“乌拉尔文本”之列。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乌拉尔文本”的普遍特征及其在马卡宁和斯拉夫尼科娃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根据既定的研究目标,本文拟完成以下主要任务:?阐释并界定“乌拉尔文本”术语;?揭示“乌拉尔文本”的特点(恒定的情节、主题和主旨,时空体的特征,独特的人物,用典以及乌拉尔神话引发的相似性联想等);?确定“乌拉尔文本”在马卡宁和斯拉夫尼科娃创作中的普遍特征及其个性化变体。论文的理论基础包括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以及克里斯蒂娃、巴特等人的互文性理论。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神话诗学、传记研究、比较类型学研究、主题研究和互文性分析等。论文的学术新意在于:首次从“超文本”角度描述了“乌拉尔文本”的特性,并揭示“乌拉尔文本”在马卡宁和斯拉夫尼科娃创作中的体现及其主要内涵,这些问题迄今尚未引起中俄两国学界的足够重视。论文的结构:本文由引言、正文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组成。引言论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和学术新意,确定了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描述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对“乌拉尔文本”进行相关理论问题探讨:论述了“超文本”“城市文本”“地理诗学”等概念,界定了“乌拉尔文本”这一现象的实质,考察了俄罗斯文学中“乌拉尔文本”的形成及其语义内涵。第二章和第三章研究“乌拉尔文本”在斯拉夫尼科娃的《2017》和马卡宁的《豁口》《落伍者》中的艺术表现及其特征。通过对上述作品中“乌拉尔文本”的结构和语义分析,我们揭示出以下特征:独特的时空体:世界分为现实和彼岸两个世界,不同世界之间的界线模糊,主人公有能力穿越这条界线;时间获得了隐喻意义,成为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标记,现实世界和彼岸世界里的情节线索平行发展;由模拟事物构成的城市世界,与那个由山神和里菲石构成的真正的、但时而又是灾难性的世界之间形成对立。特殊类型的人物:一个能够敏锐感受到自己与大地之间密切联系的石匠,他将矿山视为一种自然力,并且被赋予了来自地府的能力。与巴若夫的“乌拉尔文本”一脉相承的乌拉尔民间文学形象体系(神话、传说、童话)。大地形象是马卡宁和斯拉夫尼科娃“乌拉尔文本”的主要成分,同时大地和矿山也是世界的整体基础。如此,“乌拉尔文本”便成为了马卡宁和斯拉夫尼科娃创作中最重要的成分,它使我们能够把这两位作家的作品纳入一个互文性语境之中,并赋予它们一些补充意义。
其他文献
托马斯·沃尔夫,作为一位美国现代作家,一生完成了四部长篇小说,其中,最后两部是作者生后由编辑修订后出版。自第一部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在1929年出版以来,他就获得了广泛关注。托马斯·沃尔夫的长篇小说均带有传记特点,这使得把他的多部小说看作一个连续的故事来研究变成可能。这些故事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基本一致。这些小说的主人公在焦虑、恐惧和怀疑中成长,试图理解世界并与之调和。本论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
学位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对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情况通过价值的形式来进行管理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在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均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得到了新的突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中等职业学校纷纷采取了线上上课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真正应用于数据平台进行教学的数据化开始。随着大数据技
学位
19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为摆脱欧洲殖民的统治发起了民族主义文学运动,文学家们纷纷回归民族叙事以突显本土特色。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常常忽视原住民的声音,因此民族叙事有待进一步完成。20世纪90年代,去殖民化运动提升了原住民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的话语权,原住民通过写作揭露了白人殖民者曾实施过的暴行,迫使白人不得不面对自己罪恶的历史、思考自己的白度。此外,这一时期,后殖民理论中的一支“白色批判研究”从欧美
学位
《别名格蕾丝》是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九部代表作。小说故事取材于十九世纪加拿大一则真实的谋杀案件。小说中,阿特伍德采用多重叙述方式,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主人公格蕾丝回忆案件如何发生的故事,其中格蕾丝既是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小说利用多重叙述视角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别话语;同时作者采用多种叙述声音的模式对当时男权社会进行批判和抗争,从而为争取女性话语权威,建构女
学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市场营销基础》是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以培养熟练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思维,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中初级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但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
学位
目前450 L以上的高压大容积碳纤维全缠绕气瓶(以下简称III型气瓶)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无现行国家标准。作者以45 MPa 500 L III型气瓶为研究对象,开展该类型气瓶的设计研究。依据网格理论,在爆破压力下完成碳纤维缠绕层的安全设计研究。对高压大容积III型气瓶工况下铝内胆与缠绕层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在保证结合面不失效的前提下,完成该类型气瓶内胆设计。III型气瓶在爆破极限压力下,可将缠绕
期刊
阿兰·德波顿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以帮助人更好的生活为目的,进行自己的创作与实践。同时,他也是随笔文体的现代坚持者,为这一表达方式提供了更多的诠释与思考。阿兰·德波顿善于将哲学、美学等形而上的内容日常化,赋予理论以可实践性;又能以敏锐的感受力把握日常生活,赋予思索对象以深度。本文认为,阿兰·德波顿的核心观念是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具体的、可供实践的人生建议,使其既具备理性的审思,又拥有敏
学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优良文化。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各民族、各地区的非遗正逐渐消亡或面临困境。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已进入5G网络普及应用的全面发展期。随着技术的进步,使移动互联网原本产生决定作用的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内化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而大数据、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则成为移动
学位
游戏作为一种现代媒介,为玩家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玩家们可以在其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在游戏所搭建的虚拟场域中,玩家们可以通过虚拟主体的建构来表达自我、与他人互动、并进行社会交往,在这一过程中玩家得到了个体主体性的延展,进而形成表达自身价值的途径、方式与空间。因此,玩家在游戏中的自我建构的过程与结果是当前游戏媒介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议题。《王者荣耀》作为一款全球首个日活跃用户破亿的游戏,堪
学位
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观点历经探究已基本成为共识,逐渐为社会所接受。然而学界对于艺术教育的关注并未就此止步。艺术学与教育相关诸学科的理论进展与交叉融合,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研究视域,推进人们对艺术教育价值的新认识。本论文通过爬梳学界对艺术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已有理论观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轫的“心智模式”理论入手,关注正处于心智发展关键期的3~6岁儿童的艺术教育。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