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基汞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污染物,可以沿着动物食物链的传递进入其体内,并通过生物体对毒物的富集和放大作用在动物体内积累。这是已被证明的事实,而中国林蛙能否从其生境环境中吸收富集甲基汞是本文研究的目地。应用室内微宇宙装置模拟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冬季在河边栖息以及冬眠的生境,进行甲基汞染毒实验,探讨林蛙对甲基汞的富集和生物放大效应;并通过采集吉林省桦甸金矿开采区附近河流两侧冬眠后的林蛙做对比实验,验证室内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室内实验分两个染毒浓度梯度组:0.01μg﹒L-1和0.03μg﹒L-1,每天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甲基汞,取样测定林蛙几个部位(皮肤、肌肉、内脏和脑)的甲基汞含量,同时测定底泥中的甲基汞含量,并计算甲基汞的生物富集系数。室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染毒天数的增加,甲基汞的富集量增加,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在实验后期缓慢出现抬升的趋势,反映了林蛙对甲基汞的应急和解毒反应以及对甲基汞的累积效应;林蛙脑干中甲基汞含量最高,皮肤中含量最低,印证了甲基汞易富集在脑中以及皮肤是甲基汞传输途径的推断;水体中的甲基汞是林蛙体内甲基汞含量的主要来源。野外采集了距金矿不同距离的三个地方的林蛙,每个地方采集林蛙10-11只,分为皮肤、内脏、肌肉和脑,进行体内甲基汞含量的测定,也同时测定生境中水和底泥中的甲基汞含量。实验证明:金矿污染地区的林蛙体内也同样存在对甲基汞的富集趋势,输入途径是经过底泥和水体的富集,再由林蛙皮肤渗透而进入的。为探讨甲基汞中毒对林蛙DNA的影响,测定了金矿污染区与非金矿污染区中国林蛙肌肉的DNA甲基化率。采用不同地区的林蛙样品,提取肌肉DNA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量其DNA甲基化率。实验结果表明:甲基汞可使中国林蛙的DNA甲基化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的程度与受污染的程度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