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彩色血流全循环成像技术在正常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中的研究目的:探讨彩色血流全循环成像技术(iFlow)在正常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研究中的价值,以建立正常脑血流动力学的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颅内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入院复查全脑血管造影(DSA)者及怀疑颅内血管疾病最终DSA未见异常者共60例,测量其各感兴趣区(ROI)的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将ROI分别设置为:ROI-1:颈内动脉分叉部;ROI-2:大脑中动脉分叉部;ROI-3:上矢状窦中部;ROI-4:窦汇区;ROI-5:基底动脉末端。结果:左侧颈内动脉造影ROI-1~ROI-4及椎动脉造影ROI-5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70±0.37)s、(2.85±0.36)s、(7.98± 1.54)s、(8.85±1.77)s、(3.02±0.58)s,右侧颈内动脉造影 ROI-1~ROI-4 及椎动脉造影 ROI-5 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77±0.35)s、(2.87±0.36)s、(8.01±1.14)s、(8.77±1.26)s、(3.06±0.55)s。结论:iFlow彩色血流全循环成像技术为正常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提供了一个参考指标,建立了一种研究脑血流动力学的新方法。第二部分:彩色血流全循环成像技术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研究目的:运用彩色血流全循环成像技术评估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CT检查结果和重复DSA检查诊断为PNSAH的患者60例为研究组;以颅内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半年以上复查DSA者和怀疑颅内血管疾病最终未见异常者共60例为对照组。利用Siemens公司iFlow软件测量并比较研究组首次造影和复查造影时双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双侧椎动脉造影基底动脉末端相同部位的造影剂TTP及血管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首次造影中左椎—基底动脉末端TTP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造影中两侧椎—基底动脉末端、右侧颈内分叉部、右侧大脑中分叉部TTP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首次造影相比,复查造影各部位血流TTP值均增大,基底动脉末端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查造影两侧椎—基底动脉末端血管直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首次造影相比,复查造影两侧椎—基底动脉末端、左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直径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NSAH患者出血后存在血管痉挛,且以基底动脉末端较明显,应用iFlow技术评估脑血管痉挛的结果可靠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