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ixun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群作为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的崛起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就城市群本质而言,其自身并不存在既定的行政边界,因此城市群研究首先应明确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群空间范围是保证区域内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当前安徽城市群的发展处于培育期和波动期,空间结构尚不稳定,空间范围亦不明确,如何整合、培育安徽城市群,使其发展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经济分工协作,是实现“中部崛起”与安徽崛起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合理界定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范围,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对于培育和引导安徽城市群的发展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及其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基于城市群概念的剖析和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提出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视角与方法,并依据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过程分析、空间分析与叠加分析,综合确定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范围:以合肥为主中心,芜湖为次中心,包括蚌埠、淮南、巢湖、马鞍山、铜陵、滁州、六安共9个城市,36个县(市)、区。其次,基于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和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的取向,确定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双核双轴型发展模式演变为双核多轴型发展模式。最后,提出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建议与对策。通过对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的个案研究,希望可以丰富我国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的方法,探索城市群研究的新模式,并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曾读过王富仁先生的《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深有感触。“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
根据环境因素产生的原因,将环境变异分为随机环境变异、客观环境变异和混合环境变异.对春小麦株高的表型均差和遗传均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测验证明表型均差和遗传均差受到客观
在进行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方经济管理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并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结合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主要含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镇痛、强心、抗病毒、抗炎、抗肿瘤、免疫抑制、抗菌杀虫等作用.近些年来,有关苦豆子生物碱的研究报道很多,
本研究在已有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的基础上,用市售普通白糖替代分析纯蔗糖,并去除部分有机成份,对平卧菊三七的快繁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平卧菊三七的快繁过程中,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