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挥发物的水稻抗虫材料创制和天敌稻虱缨小蜂引诱剂的田间筛选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g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期的研究表明,沉默芳樟醇合成酶基因OsLIS(?)勺水稻品系,在减少芳樟醇释放量、提高对褐飞虱引诱作用的同时,降低了对稻飞虱卵期天敌稻虱缨小蜂的吸引作用;沉默(E)-p-石竹烯合成酶基因OsTPS3的水稻品系,则同时降低了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此外,室内与田间的初步试验发现,3种单一水稻挥发物(linalool、cis-3-hexenal和(?)cis-3-hexenyl acetate)以及一种混配物(linalool+cis-3-hexenal+cis-3-hexenyl acetate+MeSA)均能提高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的寄生率。为开发基于这些挥发物的稻飞虱治理新技术,本文利用转基因、田间生测等研究方法,开展了创制抗飞虱水稻品系和田间筛选稻虱缨小蜂引诱剂等研究工作。主要结果如下: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双T-DNA转化系统,获得了包含hptⅡ的OsLIS过量表达和OsTPS3-RNAi的双T-DNA突变体品系,其中OsLIS过量表达品系26个,OsTPS3RNAi品系8个。通过对这些品系自交后代的PCR筛选,可望获得只含目的基因的水稻品系。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择了一种单一活性化合物(linalool)和一种混配物(linalool+cis-3-hexenal+cis-3-hexenyl acetate+MeSA),利用缓释诱芯技术,在田间测定了这些化合物对褐飞虱种群数量及天敌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的两类放置不同挥发物的诱芯均对褐飞虱若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对褐飞虱成虫,在使用早期有一定的驱避作用,而在后前则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芳樟醇有抑制褐飞虱产卵的趋势;两类诱芯对稻虱缨小蜂均表现为吸引的趋势,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上述结果对于开发稻飞虱治理新技术,如利用OsLIS过量表达品系与OsTPS3RNAi品系实施push-pull式策略,利用品系驱避飞虱、引诱天敌等,从而改善飞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和番茄花叶病毒(Tomatomosaicvirus,ToMV)是危害茄科植物的两种主要病毒,常以复合侵染的方式对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是造成新疆加工番茄坏死条
有两个小摊贩,都在同一巷口设摊.刚开始时,大家卖的几乎都是同样的商品,甲贩每天起早贪黑,而乙贩总是等到日上三竿,没等天黑就收摊回家了.过了几个月,那个巷口再也见不到甲贩
瓜类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yellows virus,CABYV)属于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该病毒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瓜类种植区均有报道发生,流
室内设定21,24,27,30和33℃共5个温度梯度,分别测定不同恒温条件下枣实蝇越冬蛹的发育历期,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63℃,有效积温为807.55日·度.根据吐
大豆根腐病严重威胁世界范围内的大豆生产,每年在农业生产上都会造成上高达二十亿美元的损失,而引起这种病害的病原菌就是大豆疫霉。大豆疫霉与真菌亲缘关系较远,传统防治真菌的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发生在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病害,其病原为噬酸菌属西瓜种(Acidovorax citrulli),自报道以来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众多国家发生,给当地的瓜类作物种
为了了解清教徒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文章从清教徒的起源、信仰、教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通过对《简.爱》作品中简与约翰性格与宗教信仰的分析,阐释清教徒思想在《简.爱》作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能够侵染大豆引起幼苗猝倒和成株的根腐病,给世界的大豆产业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该菌的无性生活史对于病害
全球化“回归自然”的潮流必将给天然药物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想让我国传统中药被世界认同和接受,我们必须加快中药质量标准化步伐,明确药理作用机制,从而保证其药效。因此,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分析方法对复杂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筛选是中药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课题成功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多级质谱联用技术,分别从中药活性成分含量、化学稳定性、体内代谢途径三方面展开研究:快速筛选了西藏
DX型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能对油井压力、温度、载荷和流量等参数进行自动采集 ,并通过无线传输向总站提供实时参数 ,为及时决策提供信息。数据采集系统采用STD总线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