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缺与饮食文化的翻译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hx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翻译不仅与语言而且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观念已被人们广为接受。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翻译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得到重视。文化空缺指某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现象,而它在另一个民族中并不存在。它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与其它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性的充分体现。它也是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文化所拥有的共性之一。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所以说文化空缺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迁移,更是文化的传播。 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习俗。它们是人类社会物质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饮食文化的翻译成为当务之急。 本论文试图将文化空缺理论与中西方饮食文化翻译实践相结合,以探讨翻译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阐述了写作的目的并简要介绍了文化空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主要论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从文化视角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与文化的交流。除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外,饮食文化的翻译还要求译者既掌握两种语言又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译者必须考虑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因素,从而确保跨语言与文化的有效交流。 第三章介绍了由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查克斯·霍克特提出的文化空缺理论,并详尽的论述了文化空缺的起源及其分类的研究。此外,本文讨论了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文化空缺现象以及它们对翻译产生的阻碍作用。 第四章注重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文中作者分析了两种烹饪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在跨语言与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带来的阻碍作用使译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差异性才能译出好的译文,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播。 第五章中作者首先谈到了异化,归化这些翻译策略,而后提出了翻译饮食文化和有效方法:直译、意译、音义结合等。直译既逐词逐句的翻译,在饮食文化的翻译中最为常见。意译既舍弃原文中的具体形象,直接译出原语的意思,有时为了突出菜肴的文化或地域特色,可采用音义结合的办法。增加是为了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在译文中采取解释法或增加信息。作者在文中给与了丰富的例证以阐释上述的几种策略。 第六章是结论,阐述了文化空缺理论应用于饮食文化翻译的意义。总之,翻译时译者必须充分注意到文化空缺因素对饮食文化翻译产生的影响,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交流。
其他文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思想最为复杂和深奥的作家之一。人的问题是他创作的核心,在青年时代,他就对人的内心世界非常感兴趣。他立志要研究人性,特别是在经历了死亡判
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多国、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通用语。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在与世界各地语言的接触中产生不同的语言变体。这些带有不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