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类型形态学(Urban typo-morphology)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融合了城市形态学和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在欧美国家已成为分析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工具。本世纪初,国内学者注意到它的巨大意义和价值,将其引入中国,并展开了部分城镇的案例研究,逐渐探索适应中国情况的本土化研究框架。我国东北地区的建筑与城市形态研究多关注建筑单体或近代大城市及历史街区,以古城镇整体为对象的城镇形态研究相对匮乏,对于历史城镇本体的形态和发展演变研究尚有缺环。熊岳是汉魏时期平郭县所在地,在历史上是地方级经济中心、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其整体形态不同于传统的方城十字街的历史古城,呈现出非规则轮廓和南北单轴主街的独特结构。如今的熊岳是辽宁省境内城镇结构保存相当完整的罕见历史城镇案例,它大面积地保留了传统的城镇肌理特征。但是,在城市现代化的压力下,现状古城及其历史建筑愈发破败,岌岌可危。本文选取熊岳古城为研究对象,主要借鉴依托于建筑学的城市类型形态学研究方法,在城镇平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熊岳的城镇形态和发展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上,本研究探索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在实践上,为濒危的辽宁地区历史城市遗存提供直观且详尽的基础图文资料,并总结保护应对策略。文章以城市类型形态学为理论指导,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相互融合、层层深入地揭示熊岳古城总体形态、道路、街廓、产权地块和建筑类型等方面的形态特征。主要内容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为历史沿革与总体形态研究,借助卫星图、平面等方式进行分析。记录汉平郭土城、明驿路砖城以及晚清-民国、1960年代和21世纪以后五个阶段的城池形态城市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演变,并界定早期城池边界的范围;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不规则道路系统的演变过程,确定不同历史阶段路网系统的结构和形态,并对现状街道的比例和尺度进行界定,提炼出熊岳典型的道路语汇;第四部分首先对街廓的形态类型、平面范围、密度覆盖率等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其物理特征反映街廓内部复杂的地块关系;然后研究产权地块的划分规律、组织方式和院落类型等特征,并通过传统院落与现状杂居的形态对比探究产权地块演变背后的动因;第五部分对重点建筑进行详细测绘,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平面布局、等级规制、建筑入口、门窗类型和材料装饰等进行归纳;第六部分是结论章节,基于前文的分析结果汇总出各层级要素的形态特征:单轴主街的鱼骨状结构、曲折的道路、扁长形的街廓、狭窄的条状地块、简洁质朴的建筑风格等。通过以上研究,基本可以看出古城街区五个要素的形态特征和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本文还将熊岳古城各方面信息图形化,把城市形态要素的历史演变过程用平面图解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对熊岳古城空间形态和建筑类型演变逻辑的系统分析,不仅对古城肌理的空间组成进行归类划分和原型提取,还为古城的未来发展提出参考性意见,为古城延续肌理、继承文脉、遗产保护、区域更新等提供借鉴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