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研究——一个环境人类学的认识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uqiu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人类学分支学科其理论来源多样,用更加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权力、文化与历史等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给哈萨克牧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府的这些措施使牧民的生计方式走向“多样化”和“去游牧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北方牧区的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和牧民的生计方式变迁问题成为学界所关注的话题。  本项研究以红星一牧场为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对红星一牧场近六十年来哈萨克牧民的生计方式变迁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变迁的互动过程进行了探究,并探讨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牧民贫困原因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解决红星一牧场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牧民贫困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文由六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包括研究的缘起、相关研究述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红星一牧场的历史变迁情况和生态环境变迁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二章从牧场的牧工、草场、牲畜及牧场一年的主要牧业活动这四个方面对红星一牧场从1959年成立到1984年牧业改革期间的牧业生产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第三章对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中的国家权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牧业改革、牧民定居政策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当地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调适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市场机制对当地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牧民适应市场机制的策略;并探讨了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当地牧民环境观念和生计观念的转变。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也就是在民族生计方式调适过程中环境人类学理论方面的思考。  基于田野调查,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影响一个民族生计方式的因素是复杂且多样的,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相较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  2.我国北方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常常伴随着牧民贫困这一社会现象;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地方政府发展模式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等方面。解决我国牧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在尊重地方游牧文化,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外需采取包括政策、经济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措施。  3.红星一牧场哈萨克牧民生计方式的整个调适过程是当地牧民与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当地牧民在外在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自身生计方式的一种主动调整也是牧民在外在自然、社会环境变化下被迫作出的调整,在不同时期牧民在生计方式调适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有所不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与地方游牧社会间的互动。
其他文献
信访制度在我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信访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它的存在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的,信访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权力的监督、民意的表达、权利的救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