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一种病因不明,主要病理改变为左心室腔扩张或双侧心腔扩张,伴或不伴心肌收缩、舒张期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衰或心律紊乱,部分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死亡,需经法医尸检证实系扩张型心肌病导致的猝死,故扩张型心肌病是法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对DCM的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主要有基因遗传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及自身免疫学说等。病毒感染学说为多数研究人员认可。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CV)及腺病毒(adenovirus, ADV)的对心肌的感染以及在心肌中的表达与猝死的关系目前没有较为确切的研究。因此,在检案中明确诊断DCM在法医学研究中尤为重要,这对解决医疗纠纷及社会稳定有着积极意义。另外通过检案中采集的心脏标本进行病理学、免疫学及蛋白表达的分析,探讨病毒感染在DCM形成中的作用及对心肌影响,也对临床治疗该疾病有着指导意义。目的:通过DCM、心肌炎(Myocarditis,MC)及正常人心肌标本的病理学、免疫学及蛋白表达情况检测,分析柯萨奇病毒及腺病毒在感染心肌对心肌细胞功能影响情况。方法:搜集DCM死亡患者29例、MC死亡患者20例和非心源性意外死亡20例心脏标本。每例患者心脏分别取材,经10%福尔马林固定,部分新鲜标本存放在-80°冰箱保存。10%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经过包埋、脱水后HE染色、特殊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及免疫组化特异CAR蛋白检测分析;-80°冰箱保存的组织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柯萨奇-腺病毒受体表达量的大小。研究柯萨奇病毒及腺病毒存在情况及相应受体蛋白在心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一、HE染色结果显示DCM组部分心肌细胞肥大,部分心肌细胞萎缩,心肌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MC组心肌细胞坏死,心肌间质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二、特殊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可见DCM组心肌间质大量蓝色纤维组织增生;MC及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三、免疫组化显示DCM组19例及MC组8例均可见红色颗粒(AEC显色)沉积于心肌细胞浆内,余心肌组织未见阳性颗粒沉积;免疫组化图片通过IPP软件分析,DCM组IOD值为6.646士0.155,MC组IOD值为6.206士0.326,对照组IOD值为0.123士0.037,DCM组及MC组无明显差异(P﹥0.05),DCM组、MC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四、Western blotting显示CAR在DCM组及MC组均明显升高。结论:通过研究表明,29例DCM猝死患者中有19例(占65.51%)患者心肌细胞萎缩、坏死及纤维化改变,心肌间质纤维化。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心肌中到柯萨奇-腺病毒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部分DCM可能系柯萨奇及腺病毒感染引起,并且病毒在心肌中的复制严重程度直接决定心肌功能,通过纤维化的程度及炎症作用很可能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另外,部分MC患者心肌内也存在柯萨奇病毒及腺病毒感染,这与之前学者研究DCM系MC的终末阶段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