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蛰龙介目(Terebellida)。蛰龙介科种类个体非常大,是典型的浅水种,在潮间带很常见;双栉虫科种类个体较小,分布很广泛,从浅水一直到5000m以上的深海都有分布,在深海甚至是数量上的优势种。但这两个科在中国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本论文选择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1000余瓶馆藏标本为主要研究材料,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对比总结了两个科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明确定义了各个亚科的界限,详细描述了各个种类的分类学特征并初步总结了种类的分布范围。结果如下:1.本文共记录中国海双栉虫科13属23种,其中包括4个中国海新记录属,3个新种和10个中国海新记录种;蛰龙介科20种,分别隶属于12个属,包括2个新种和2个中国海新纪录种。对每个种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特征描述,并附有形态学结构图,个别个体较小的种类附有扫描电子显微镜图。2.对中国海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种类记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澄清一些分类学研究中存在的错误和混淆。(1)通过大量阅读对比文献,认为以前我国文献记录的蛰龙介科4个亚科,现在应分为3个亚科:将之前的吻蛰虫亚科和叶蛰虫亚科合并成蛰龙介亚科;(2)将双栉虫科等栉虫属从之前的双栉虫亚科移到米列虫亚科,将蛰龙介科双搓蛰虫属从之前的叶蛰虫亚科移到乳蛰虫亚科;(3)本文重新查阅了强壮树蛰虫Pistarobustiseta Caullery,1915、贾氏树蛰虫Pistazachsi Anninkova,1937和丛生树蛰虫Pistafasciata(Grube,1869)作为中国海新纪录描述的标本,从分类学特征和地理分布上综合分析认为这三种为同一种,均为丛生树蛰虫。(4)对于一些标本无法查阅的中国海有纪录的种类进行了修订:如毛鳃双栉虫Ampharete finmarchica(Sars,1864),较多情况下被错误鉴定为北极双栉虫Ampharete arctica(Malmgren,1866),北极双栉虫两组鳃之间有一较大空隙,稃刚毛两侧各约30根,具12个腹齿片刚节,与毛鳃双栉虫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