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熵锆酸盐纳米晶陶瓷材料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a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熵锆酸盐陶瓷作为一种新型高熵氧化物陶瓷材料,因其复杂的组分和独特的结构表现出低热导率、高离子导电性、高折射率、高热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等优异特性,有望在热障涂层、固体电解质、高温燃料电池、透明陶瓷和核废料固定等领域广泛应用。然而,所开发的高熵锆酸盐陶瓷普遍存在力学性能差、热导率不理想等难题,严重限制了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论文提出高熵锆酸盐纳米晶陶瓷的设计理念,即首先采用聚合络合法合成高纯、超细且成分均匀的高熵锆酸盐纳米粉体,然后采用高压烧结技术将合成的纳米粉体烧结成块,从而开发出兼具高强高韧以及低热导率的高熵锆酸盐纳米晶陶瓷,研究了高熵锆酸盐纳米粉体和纳米晶陶瓷块体的制备工艺条件,详细表征了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成分均匀性等信息,考察了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并揭示了相关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提出采用聚合络合法合成高纯、超细且成分均匀的(Y0.25La0.25Sm0.25Eu0.25)2Zr2O7高熵锆酸盐纳米粉体,即首先以稀土硝酸盐、硝酸锆、柠檬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在130℃合成前驱体,然后将前驱体在600℃-1500℃煅烧2 h得到预期产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600℃升高到1500℃,合成粉体的颗粒尺寸、晶格应变和结晶度逐渐增大。同时,合成粉体的物相组成发生转变,即当合成温度升高到1300℃时,合成的粉体由萤石相演化为焦绿石相。其中,900℃合成的粉体品质最高,平均颗粒尺寸为11 nm且无明显团聚,其所有组成元素均匀分布。基于上述工作,根据离子半径比从相稳定性方面考虑选择制备(Sm0.2Gd0.2Dy0.2Er0.2Yb0.2)2Zr2O7高熵锆酸盐纳米晶陶瓷。首先采用聚合络合法在900℃合成了高熵锆酸盐纳米粉体,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粉体为萤石相,平均颗粒尺寸为17 nm,成分均匀性高,它们具有良好的高温相稳定性,即在1500℃热处理2 h合成的粉体未发生相转变;然后采用高压烧结技术将合成的粉体在900℃-1200℃温度以及6 GPa压力下制备了高熵锆酸盐纳米晶陶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900℃升高到1200℃,制备的陶瓷的晶粒尺寸和相对密度逐渐增大。其中,1000℃制备的纳米晶陶瓷具有最佳的微观结构,其相对密度为96.9%,平均晶粒尺寸为220 nm,并展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首先,该材料的维氏硬度为12.5 GPa,弹性模量为235 GPa,断裂韧性高至3.4 MPa·m1/2,这主要是由于固溶强化机制、细晶强韧化机制以及微裂纹偏转和桥联机制;其次,该材料在室温下的热导率低至1.57 W·m-1·℃-1,这主要是由于固溶效应和晶界作用;在1000℃的热膨胀系数为10.90×10-6℃-1,这主要是晶格能和无序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再次,该材料还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即在1300℃该材料的晶粒生长速率仅为30 nm·h-1,远低于相应的单组元锆酸盐的晶粒生长速率,这主要是由于高熵效应和缓慢扩散效应。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全球对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急速飙升。其过度的开发利用使得能源紧缺、温室效应、酸雨危害等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影响着人类未来的生存。为解决能源问题,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碳排放计划,需要开发清洁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太阳能是清洁安全、储量庞大和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具有重要的开发潜力。有机太阳电池(OSCs)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产能器件,由于其质轻、柔性、半透明、可喷墨打印等特点,在集成式光伏玻
学位
聚集诱导发光(AIE)是荧光分子聚集后其荧光强度增强的现象,这种光学特性使AIE型荧光探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些AIE型荧光探针具有灵敏度高、光稳定性好等特点,令其在物质分析检测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两种AIE型的分子荧光探针,分别应用于甲醛和粘度的检测,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三苯基乙烯荧光团,设计并制备了AIE型荧光探针TS-FA-NH2,并用于甲醛的灵敏检测。在三苯基乙烯骨架
学位
目的 考察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方法 将4~6周龄的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为模型组、对照组和NAC治疗组。本实验制备经典CCl4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腹腔注射浓度为10%的CCl4橄榄油溶液10 ml/kg建立SPF级SD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模型,CCl4注射前30 min、给药后6、12 h分别给腹腔注射
期刊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由于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光学带隙可调、发光光谱窄和可低成本制备等优异的特性,成为了发光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 LEDs)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构筑具有多量子阱结构的准二维钙钛矿是开发高性能Pe LEDs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大尺寸有机阳离子是制备准二维钙钛矿的关键组分,对调节准二维钙钛矿的薄膜结构和光电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引入单氟取代的苯乙胺离子来调节铯
学位
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夯实“四个自信”之根基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确定正确的教育资源观和教育过程观;建立“大文化”的课程体系,多元构建教育载体,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实施“以旧唤新”的育人思路,增强传统文化的知识活性,提升传统文化的浸润力度;夯实“言传身教”的育人根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多元一体的教学共同体。
期刊
有机太阳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具有质轻、可溶液加工、可卷对卷加工、柔性、半透明等优点,在便携设备、建筑外墙、农业大棚等应用上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得益于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有机太阳电池经历了一系列的材料创新,制备工艺也日益成熟,器件效率也屡屡被刷新,目前OSCs的单结效率已突破19%。在众多优化策略中,无规共聚策略可在分子设计层面上实现对聚合物性能的精细调控,而三元
学位
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资源及其衍生材料,使得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环境持续恶化。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材料学界对生物质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用以部分替代石油衍生的聚合物基材料。其中,木材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并且具有可再生和对环境友好的特性,在燃料、玩具、文体用品、家具和建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利用价值,需要对天然木材进行功能化改性,使其应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
学位
在众多铁基非晶合金材料当中,Fe-Si-B非晶合金在处理偶氮染料废水时具有突出的脱色性能,但是各种影响因素对脱色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深入研究Fe-Si-B非晶合金使偶氮染料脱色的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提升脱色速率和降低能耗的方法,有利于推动Fe-Si-B非晶合金处理纺织业废水的工业应用。首先,本论文研究了非晶态与晶态合金,不同成分的非晶合金在处理偶氮染料时的脱色性能及机理。实验结果
学位
有机太阳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因其质轻、柔性、可通过溶液加工等特性受到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近来,非富勒烯受体通过不断开拓新结构,积极寻求与聚合物给体的良好搭配,显著促进了非富勒烯OSCs的快速发展,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得到了跨越式提升,基于二元材料体系活性层的单节器件PCE突破了18%,极大地超越了
学位
功能分子二维界面自组装结构的构筑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分子水平上理解超分子层的排列对于设计具有特殊性能的功能材料具有极大的价值。因此,理解并掌握影响单分子层形成和排列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选取了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液晶分子—苯并噻二唑衍生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和理论计算,系统性地探究了溶剂效应、浓度效应、分子构象、碳链长度对分子自组装行为的影响,揭示了各种弱相互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