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大鼠细胞移植治疗中纹状体内多巴胺与谷氨酸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halbe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过程中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和谷氨酸的变化及部分影响因素,并比较使用大鼠胚胎中脑腹侧细胞与皮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运用脑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大鼠纹状体内谷氨酸和多巴胺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细胞移植后动物行为学及病理学的改变。结果:1.正常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基础值约为52.43nmol/L,谷氨酸基础值约为2.33μmol/L。2.脑微透析技术应用中,新旧探针替换方式较长期置入方式对目标递质的影响为小,并有利于探针的回收利用。3.麻醉刺激及细胞移植手术本身对正常大鼠纹状体内谷氨酸和多巴胺均无明显影响;而氯胺酮可引起正常大鼠纹状体内细胞外液中谷氨酸的一过性增高。4.采用6-羟基多巴单侧纹状体双点(黑质致密部、前脑内侧束)小剂量注射建立帕金森模型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基础值约7.99nmol/L,显著低于正常大鼠;而谷氨酸基础值约为10.22μmol/L,高于正常大鼠。5.大鼠胚胎中脑腹侧细胞移植入帕金森大鼠纹状体4周后,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不再进行性下降,且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移植8周后脑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部分TH阳性细胞存活、迁移且长出突起。6.大鼠胚胎脑皮质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帕金森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无明显影响,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也未见明显改善,移植8周后脑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供体细胞存活且部分迁移,但未见明显分化为神经元证据。结论:1.脑微透析技术应用中,新旧探针替换方式较长期置入方式对目标递质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探针的重复利用。2.麻醉刺激及移植手术本身对正常大鼠纹状体内谷氨酸和多巴胺均无明显影响。3.大鼠胚胎中脑腹侧细胞作为供体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优于大鼠胚胎脑皮质神经干细胞。
其他文献
平面K型节点在钢管桁架结构中应用很多,节点的受力性能分析是钢管桁架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钢管桁架节点通常采用相贯焊接方式连接。由于焊接过程会产生很高的温度,导致相贯节
索穹顶结构相异于传统结构,其受力性能的特殊性使其有较好的传力效率,而索穹顶结构设计主要是针对结构的整体预应力、各杆件截面积、结构形状进行优化。利用多学科优化软件Is
豆茶决明(Cassia nomame(Sieb)Kitag)是一种具有药用、保健、食用等多种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极具经济开发潜力。由于缺乏资源保护意识和规范化的生产栽培模式,豆茶决明野生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仿野生栽培迫在眉睫。本文通过从豆茶决明种子生物学特性入手,探究了其形态与组分、硬实及萌发特性、种子硬实与活力的关系以及种子和幼苗的耐盐性,为豆茶决明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