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能过剩、出口乏力、投资过热等问题凸显,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亟需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经济大背景下,研究地区产业多样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利用熵值法,结合《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2012年报告的我国31个省份93个行业年末从业人员的数据测算地区产业多样化指数,并将其分解为相关和无关多样化。并基于产业多样化的测算值,采用LOWESS技术探索我国总体以及分地区产业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总体产业多样化水平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下降阶段;进一步的,在分地区产业多样化发展趋势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各地区产业多样化发展趋势较为复杂,其中东部地区总体产业多样化与相关多样化发展水平较高,且处于缓慢上升阶段,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也将步入多样化发展阶段,而西部地区大部分样本目前处于下降阶段。其次,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产业多样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检验。进一步的,文章构建了包括交易成本、技术进步率等解释变量在内的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地区产业多样化变迁的影响因素做相关的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并结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将我国地区产业多样化趋于下降的特点归因于以下两点:一是交易成本的迅速下降;二是技术进步空间的缩小与速度的放缓。另一方面,基于上文关于产业多样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三者间的机理分析,构建了包括人均产出方程与创新产出方程在内的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估计结果表明,产业多样化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一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与地区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联动效应;产业多样化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度远远高于专业化;相关与无关多样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其中相关多样化是创新产出的主要原动力,无关多样化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所得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