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动肌肉动力稳定的头-颈椎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66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一 头-颈椎非线性三维有限元复合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目的:本研究拟构建一个优良的、能较为准确表达头颈区域力学响应的非线性头-颈椎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FEM),包含下颈椎运动单元及枕骨-寰椎-枢椎运动单元,作为承载骨骼肌建模的基础模型。方法:一名23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影像资料作为模型构建的资料,分别应用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提取头-颈椎几何实体,模型构件包含骨组织、韧带组织、关节软骨、椎间盘及颈髓区域,组件包含下颈椎运动单元及枕骨-寰椎-枢椎运动单元。将以上组织导入Solidworks 2017装配并检查模型干涉。然后将装配模型导入Hypermesh 2019生成网格并赋予材料:韧带设置为非线性正交各向异性材料,髓核设置为弹性流体材料,纤维环为超弹性材料以及正交各向异性的环状纤维层,皮质骨和松质骨则采用各向同性弹塑性模型,颈髓灰质和白质设置为粘弹性和超弹性兼具的材料。其后设置属性、接触关系和边界条件等前处理工作。导入LS-DYNA R11.0显式求解器进行模型有效性验证。验证过程分为组件验证和构件验证,包含准静态和动态过程。组件验证包括:①功能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准静态压缩验证;②上颈椎(Upper cervical spine,UCS)和下颈椎(Lower cervaical spine,LCS)各韧带的高速拉伸验证;③UCS和LCS各FSU的准静态6自由度扭矩验证;④颈髓的动态冲击验证。构件验证主要为:①模型几何测量数据对比;②C2-T1的前屈-后伸扭矩验证。仿真试验得到的数据力-位移、扭矩-角度等指标)分别与尸体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对比,验证相同边界条件下的模型构件、组件有效性。头颈复合体法兰克福平面与全局坐标轴的水平轴对齐作为研究的标准平面,对于所有进行的仿真模拟过程,都包含了模型的重力载荷。结果:所建立的带有头颅-颈椎三维非线性FEM具有优良的几何相似性。验证结果中的解剖几何测量、功能单元压缩验证和LCS、UCS各韧带拉伸验证、颈髓的力-位移曲线与尸体实验结果较为相近。在颈椎6自由度的扭转验证下,仿真模型的运动范围总体贴合体外实验。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头-颈椎三维非线性FEM满足有限元分析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具有表达头颈部力学响应的特性,可用于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二 头颈椎肌肉模型的结构构建目的:本研究在原有FEM的基础上添加主要的颈椎肌肉,拟建立带有肌肉组织的头颈椎模型,并进行模型的验证。验证后探讨当前模型中添加的被动肌肉(Passive Muscle,PM)对头颈运动范围和邻近软组织的力学影响。方法:使用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2015软件提取舌骨、锁骨、肩胛骨及胸廓并作为肌肉的起止点。将以上组织导入Solidworks 2017装配,并导入Hypermesh 2019生成网格并赋予材料、属性和接触关系。其后在Hypermesh中是用1-D beam单元建立头颈椎的肌肉。等效生理横截面积PCSA设置、肌肉起止点位置的选择参考既往经典的解剖学研究。添加的头颈部主要肌肉共32组,其中腹侧颈肌被定义为屈肌,背侧颈肌被定义为伸肌。设置收缩力-长度曲线Fl(l)、收缩力-速度曲线Fv(v)和最大应力σmax,并得到最大等长收缩力Fmax。与此同时,设置被动弹性关系形状因子CPE和PEmax参数,从而建立带有1-D Hill单元的PM-FEM。完成后导入LS-DYNA R11.0显式求解器。选择尸体受试者(Postmortem human subjects,PMHS)4g后方冲击的实验测试数据进行验证,验证过程包含模型的重力载荷,总仿真时间为250ms。仿真模型得到的头颅转角-时间曲线与PMHS数据对比。其后,对未加入肌肉单元的原模型进行相同边界条件的后方碰撞仿真,并与验证后的PM-FEM进行对比,观察肌肉材料的被动力学特性对头颅转角-时间曲线,椎体松质骨峰值Von mises应力,椎间盘峰值剪切应力,颈髓(硬脊膜、白质和灰质)峰值应变、峰值Von mises应力,以及UCS、LCS韧带峰值应变的力学影响。结果:带Hill肌肉单元的头-颈椎有限元模型较好地适应了高速运动下的动态验证,体现了该模型结构的稳定性。与PMHS实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验证模型曲线趋势较为一致,且模型得到的力学响应峰值在PMHS的数据区间内。与未添加肌肉单元的原模型对比,发现两者头颅转角-时间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且两模型出现峰值的时间点较为相同。但PM-FEM的峰值角度较原FEM少约6.29°,限制了 6.48%的ROM,且原FEM头颅转角-时间曲线超出了数据区间。同时,原FEM的头颅转角回缩幅值较当前PM-FEM少,前者回缩了4.04°,而后者则回缩达8.41°。原FEM与PM-FEM的松质骨、椎间盘和颈髓分析云图中提示,两模型的应力集中部位大致相同,但PM-FEM应力更为集中;力学响应的数据对比显示在松质骨方面,PM-EFM较原FEM多承载1.14-2.26倍的峰值Von mises应力;在椎间盘方面,PM-FEM多承载了1.05-1.70倍的峰值剪切应力;在颈髓方面则多承载了1.03-1.22倍的峰值应变和1.23-2.55倍的峰值Von mises应力。由此可见,PM-FEM相较原FEM受到更大的应力。而在对比韧带峰值应变方面,PM-FEM也普遍受到更大的韧带峰值应变。结论:本研究在原非线性头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 Hill肌肉单元,并完成了高度运动状态的动态验证,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此外,作为应力传导结构的肌肉组织,其被动力学特性带来了额外的刚度,对头颈运动范围和邻近软组织的力学响应出现了一定的影响:①在不接受神经调节系统的激活下,肌肉的材料特性(被动行为)能限制骨骼和关节的运动。②肌肉的被动行为可以对骨骼、椎间盘等邻近结构产生间接载荷。在受到载荷后,张紧的肌肉会增加椎体、椎间盘等邻近结构的有效刚度,引起组织内更大的应力、应变集中分布。研究三 基于本体感受器与前庭系统反馈下的主动肌肉动力稳定:在头颈部过伸性损伤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在前一章建立带肌肉单元的头-颈椎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主动肌肉动力稳定系统,借助人体生物力学模型分析主动肌肉(Active muscle,AM)作用下组织的力学响应。方法:使用一个搭建了肌肉本体感受器及前庭系统的自平衡框架的OpenSim骨肌模型,选择一组志愿者实验的后方冲击的加速度曲线导入该骨肌模型中。通过模型的自平衡框架计算得到的头颈部腹侧屈肌主动肌肉激活函数A(t),在LS-DYNA中生成曲线并与各Hill肌肉单元关联,构建肌肉的主动收缩力FCE。其中,共12组屈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主动激活函数,分别是:头长肌、颈长肌、胸锁乳突肌-胸骨端、胸锁乳突肌-锁骨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頦舌骨肌、下頷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茎突舌骨肌。其后选择志愿者的测试数据进行FEM的有效性验证,总仿真时间为225ms。仿真模型得到的头颅转角-时间曲线与志愿者测试数据对比。将前一章的PM-FEM进行相同边界条件的仿真实验。将AM-FEM与PM-FEM进行对比,观察肌肉主动收缩作用下模型的动力学响应。观察指标如下:①头颅转角-时间曲线以及两模型的工况对比;②各椎体松质骨的峰值Von mises应力数据和云图、峰值剪切应力数据和峰值压应力数据;③各椎间盘的峰值Von mises应力数据和云图、峰值剪切应力数据和峰值压应力数据;④颈髓的峰值应变数据及云图、峰值Von mises应力数据、峰值剪切应力数据和峰值压应力数据;⑤UCS、LCS韧带峰值应变数据。结果:AM-FEM头颅转角-时间曲线趋势与志愿者实验数据曲线一致程度较高,且曲线峰值在实验数据区间内,加载阶段头颅转角峰值角度为-39.64°,较PM-FEM减少了约25.11°,限制了 38.78%的ROM。PM-FEM由于没有产生肌肉激活,其曲线总体在志愿者实验数据区间以外。与PM-FEM的运动工况不同,AM-FEM在50-100ms出现颈部的稍向前屈曲。随着加速度加大,在l00ms后出现头-颈椎角度回缩并逐渐向后伸展,头-颈椎在225ms达到最大的旋转角度。在各椎体松质骨的力学响应对比中发现,AM-FEM云图的分布面积显著比PM-FEM小。AM-FEM较PM-FEM少承载1.43倍-3.04倍的峰值Von mises应力,1.25倍-3.00倍的峰值剪切应力以及2.83倍的峰值压应力。在各椎间盘的力学响应对比中发现,AM-FEM在C2/3、C3/4椎间盘处承载更少的峰值Von mises应力、峰值剪切应力和峰值压应力,但在C4/5、C5/6及C6/7椎间盘的比较中则呈现相反的结果,尽管云图中PM-FEM的各椎间盘云图受力面积较AM-FEM广泛,但云图也提示AM-FEM在尾端的部分椎间盘后方承载了较高的峰值应力。在C2/3椎间盘和C3/4椎间盘,AM-FEM较PM-FEM少承载1.71倍和1.21倍的峰值Von mises应力,1.21倍和1.74倍的峰值剪切应力,以及1.16和1.14倍的峰值压应力;而在C4/5、C5/6及C6/7椎间盘中,AM-FEM则多承载1.38倍、1.12倍和1.18倍的峰值Von mises应力,1.37倍、1.32倍和1.18倍的峰值剪切应力,以及1.50倍、1.44倍和2.22倍的峰值压应力。在白质和灰质的比较中,AM-FEM较PM-FEM少承载2.34倍和1.37倍的峰值应变,2.33倍和1.34倍的峰值剪切应变。云图也提示AM-FEM承载的应变分布面积显著比PM-FEM小。在峰值Von mises应力、峰值剪切应力和峰值压应力的比较中,AM-FEM较PM-FEM少承载4.48倍和21.39倍的峰值Von mises应力,3.61倍和20.29倍的峰值剪切应力,以及3.15倍和3.76倍的峰值压应力。在韧带的力学响应对比中,AM-FEM较PM-FEM受到更小的韧带峰值应变,其在UCS段限制了 21.82%-61.61%的峰值应变,在LCS段则限制了 0.84%-50.35%的峰值应变。结论:主动肌肉的动力稳定能限制过度的关节运动。另外,在外在载荷作用下,具有主动肌肉力量的模型可以起到降低邻近组织的峰值应力、应变,以及减少载荷分布的作用。提示了头-颈椎周围的肌肉主动力降低了生物组织的损伤容限,对头颈部的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肌肉的主动激活可能会增加对LCS段椎间盘的压缩力以及LCS段韧带的额外负荷。
其他文献
采用政治史研究方法研究民族史,转换视角,有助于深化对十六国中期立国关陇的前后秦史研究。前秦建立初期从政治名号来源、“胡运已终”“苻氏应王”的谶纬、五德次第等易为胡汉人群接受的华夏传统政治文化解决政权合法性构建难题。枋头集团是前秦最大的功臣群体。功臣与皇权这一华夏王朝存在的政治关系同样也存在于由氐族建立的前秦。通过对宗室功臣苻菁叛乱、秦主苻健设立顾命功臣、苻生诛杀顾命、苻坚篡位后处理功臣的反抗等前秦
既往研究表明,人们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与对他人相关信息的加工存在差异,这种自我-他人的差异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记忆、注意、情绪和情感等方面,并且在归因中表现尤为明显。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件进行归因时会表现出自我-他人的差异,即较之他人对正性事件进行更多的自我归因,对负性事件进行更少的自我归因。自我-他人归因差异是积极自我认知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人们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保持心理健康。既往研究多采用一
赫尔伯特·罗森朵夫(Herbert Rosendorfer,1934-2012)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德语作家。他弥补了德语小说中所欠缺的幽默与诙谐,用喜剧性的笔调抨击了德国的历史和现实。他的作品在具象和抽象创作两方面成果累累,可以说熔哲理和艺术于一炉。其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学体裁,从自传性质的散文到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杂文、传记,乃至剧本。该作家作品的主题大多表现自身与所生存之世界的格格不入、对周围
学位
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以下简称“两结构”)关系研究,是教育经济宏观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中高等教育结构聚焦于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和类型结构;产业结构主要关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协调与产业结构多元。“两结构”耦合关系指“两结构”在演进过程中基于一定的内在逻辑,所结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的状态。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拥有优厚的高等教育资源禀赋。在长三角一体
本论文主要选取了秦汉时期的两类简牍文书做个案探讨,一类是名刺、谒、爵里刺这三种“名片”类文书,一类是简牍杮文书。一、对三种“名片”类文书的探讨包括:(一)在学者们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作为名片类文书雏形的“名刺”在秦汉时期是否存在。学界一般认为名刺产生并通行于东汉,但所举之例往往皆为出土的魏晋时期名刺简。我们梳理了秦汉简牍材料中的“刺”字,考察其字形、语义及在简文中的使用情况,同时对《辞源》《
学位
秦代地方治理问题是秦史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岳麓秦简、里耶秦简等简牍新材料的刊布,为秦代地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史料支持。论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以细节考据和宏观论述相统一,着重对秦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形成、地方治理的实践与运作、地方治理的成效与得失三个方面中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秦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西周、春秋时代“分封”、“宗法”治
时和体是人类语言编码时间关系的两个重要的表征系统。英、汉语在时体标记上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属屈折语,其时、体形态标记都很丰富。而汉语为孤立型语,其体标记丰富但无时态的形态标记。英、汉语类型学上的差异对中国学习者英语时体形态习得有影响。本论文探讨二语学习者产出和加工英语过去时和进行体情况,并解释其认知机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情状体假说(Aspect Hypothesis)预测学习者在英语时体习得过程中
在课堂生活境域中,审美体验能释放课堂生机与活力,焕发课堂诗性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然而,当前课堂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本研究赋予审美体验以教育学意蕴,认为充盈着美的体验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是自成目的的,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教学过程本然地就是审美体验生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游戏着、体验着、享受着,同时被惊奇感、投入感、领悟感、贯通感、成长感和愉悦感等包裹着,全副身心地沉浸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