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的疗效的观察,探讨安全并且有效的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新的方法,从而为临床工作中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提供一些更加科学的有意义的理论依据。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中临床的80例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使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使用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隔6日休息1日,12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中医证侯总积分和《精神疾病治疗效果标准修正草案》有关失眠的疗效标准判断其疗效。研究数据的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的组内比较采用自身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果:临床结果显示治疗组共40例,临床治愈8例,好转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共40例,其中临床治愈的2例,好转有28例,无效的10例,总有效率为75%。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两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自身对比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说明两组的治疗均有效;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在日间功能、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中医证候总积分表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说明两组的治疗均有效;治疗后两组之间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温针灸组和针刺组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中温针灸组明显优于针刺组。2、温针灸组在PSQI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日间功能、睡眠障碍和总分的改善方面均优于针刺组。3、温针灸组和针刺组在改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证候方面均有疗效,其中温针灸组明显优于针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