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管土作用的海底多跨管道振动特性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底管道受到海底地形变化,海流冲刷以及挖沟埋设等因素作用,不可避免会地出现一定的悬空段即管跨。管跨的出现改变了结构的受力状态,容易发生涡激振动并引发疲劳破坏。相较于孤立的单跨,多跨管道在实际情况中更为常见。因此有必要对海底多跨管道的振动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使用数值模拟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平铺于海床上的海底多跨管道的管土作用和振动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讨论了目前管土作用和管跨振动特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具体介绍了管土作用现有的经验计算方法,管跨振动特性研究的解析方法、半解析方法和目前规范中的计算管跨振动特性方法。(2)在理论和经验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多跨管土作用数值模型,讨论跨端土体长度的选取,计算得到合理的跨中和跨端处的管土作用关系即土体对管道的阻力位移曲线;并对影响管土作用的土壤参数,包括土壤的粘聚力、杨氏模量和密度等进行了敏感度分析。(3)建立单跨管道的振动特性模型,通过与规范计算结果对比验证说明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分析管跨振动特性的合理性;探讨管跨振动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边界条件、跨长、轴向力和腐蚀等,分别进行敏感性分析,为讨论多跨管道的振动特性打下基础。(4)在由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的管土作用关系和管跨振动特性有限元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多跨管道振动特性计算模型,讨论不同跨中土体长度和不同邻跨长度对管跨振动特性的影响,包括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两部分,得到管跨固有频率、模态应力等振动特性参数的变化趋势,为工程中的管跨处理施工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中建立的三维连续的多跨管土作用数值模型,相较于单跨和二维模型,可以得到更接近实际的跨中和跨端处的管土作用关系,并且在多跨振动特性分析中考虑了轴向力和静挠度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船舶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船舶声学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船舶舱室的声学舒适性,国际组织和船级社为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
风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开发风能对于改善能源系统结构、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海上风电依靠其独特优势,在未来风电发展中将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对海上风能开发不断向深水转移,浮式基础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浮式基础为上部风机提供支持力以及回复力,且应具有良好的动力响应以保证风机高效发电。海上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如何准确的模拟系统承受的环境载荷以及在风、浪、流共同作用下浮式基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随后一些从各自利益出发的、投靠国民党的军事势力派也背叛了革命。这些背叛了大革命的国民党军事实力派,组成了国民党的新军阀。
在机器视觉应用中,图像处理软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因为图像处理软件会占应用系统成本的40%,也是视觉检测系统的核心模块和核心技术所在。为了满足生产线上的检测系统的新
目的:探讨在胰腺癌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78例研究对象是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胰腺癌围手术期患者,经电脑
随着海上风能发电的高速发展,寒区海域的风能开发在风电产业发展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与巨大风能储备相伴随的是大面积的海冰作用威胁,如何保障风电机组在这些寒区海域特有威胁下保持安全、可持续的运行,即成为寒区海域风电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渤海某区域海上风电系统的单柱三桩式支撑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冰激振动分析。分析中,首先准确模拟了结构的非线性特征
工程船舶在海上进行施工作业时需要对作业船舶进行系泊定位。对于船舶系泊系统定位,由于受到复杂海洋环境的影响,船舶会产生6个自由度的运动。模拟系泊状态下船舶运动响应,可
轮对是铁路车辆重要的可互换部件。由于长时间与铁轨摩擦以及急刹车、振动等原因,使得轮对踏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擦伤或剥离。这种损伤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车辆的行驶路程
频率源是时频系统的基本信号来源,频率稳定度作为其重要指标,能直接衡量整个时频系统的质量好坏。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时频系统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更加稳定的频率源,因此,探索如何提高频率源的频率稳定度也就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频率源采用的稳频处理方式不同常常会导致频率源信号内部的相关噪声不同,进而影响其频率稳定度的变化规律。采用频率处理控制的频率源其频率稳定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1
学位
随着科技与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灾害的日益加剧,各国 在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也逐步增加,防灾减灾、灾害预报工作是尚未 攻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至今未得到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