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诗发展过程中,戴望舒是中国诗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跨越的重要环节,为我们留下了独具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的文本。本文力求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戴望舒诗歌作品的阐释,挖掘戴望舒诗歌创作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内涵。文章首先从戴望舒诗作的主导情绪——忧郁来剖析诗作,探讨诗人的忧郁心理、产生忧郁的文化原因与意义。戴望舒具有忧郁感伤的性格气质,他的大部分诗篇笼罩着忧郁的浓雾。在社会环境的乌烟瘴气、忧郁的爱情体验以及外来诗潮的忧郁情愫等因素影响下诗人尽情地抒写悲苦心境。他真诚质朴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趣,不越过他的感官境界,也不掩饰自己的感伤。其次,从“怀乡”这一古典原型主题探究戴望舒的回归与怀旧心理。戴望舒诗歌中的乡愁情结的抒写,是在对传统意象的现代性经营中展开的。“乡愁”在这里是对自己出生的田园的怀想,对精神家园的追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生活地域不断变迁的艰辛劳累、现实的不断遇挫导致的迷惘困惑使他具有中国式的土地情结、怀旧意识,并表现出对自然的亲和力。现代人精神无所归依、生命漂泊无向的慨叹在戴望舒诗作里带着乡愁的游子意象中沉潜。戴望舒受传统阴柔文化因素影响形成了崇尚阴柔的审美心理。阴柔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儒家温雅好礼、谦让仁爱的思想和雅正平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本身明显地蕴含着阴柔的特色。道家“安时顺天”、“淡泊宁静”的处世哲学显然缺乏壮大、阳刚之气,而呈现出逍遥、阴柔的品格。再加上南方长期以来承传的尚阴柔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传统文化的阴柔性因素促成了戴望舒女性化性格倾向的形成,表现出阴柔的审美心理,其诗歌具有显在的阴柔美。而他的这种阴柔的审美心理及诗歌表现也正代表了一种无奈而柔弱的东方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哀痛与弱国子民的民族情结。最后,文章着重探析了突出表现他在自省中深度开掘内心的诗人后期诗作,从诗歌创作来看诗人精神与现世追求中所表现的现代知识分子幻灭而不甘沉沦的心理。执着的追求是诗人情感个性的表现之一,他是一个孤独的夜行者,是一个默默的有韧性的求索者,他把寂寞当作一种存在状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理性的客观化的思索;但他始终心怀民族与国家,在特殊的环境下表现了中国文人不屈服的人格与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