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了探讨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去皮豆粕(DSBM)对幼建鲤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的影响进行了两个试验。试验一、大豆分离蛋白对幼建鲤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的影响;试验二、去皮豆粕对幼建鲤生长性能和肠道免疫的影响。试验一选择体重为11.34±0.16g的健康建鲤720尾,平均分成五组,每组144尾,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8尾。五个处理组分别为1-1、1-2、1-3、1-4和1-5,分别饲喂SPI蛋白代替鱼粉蛋白0、40、60、80和100%的试验饵料。试验二选择体重为10.29±0.10g的健康建鲤720尾,平均分成五组,每组144尾,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8尾。五个处理组分别为2-1、2-2、2-3、2-4和2-5,分别饲喂DSBM蛋白代替鱼粉蛋白0、25、50、75和100%的饵料。试验期9周。 试验一结果表明:饵料中SPI蛋白代替鱼粉蛋白水平对幼建鲤增重、SGR、摄饵量、饵料系数、肝胰重、肠重、肠长、前肠和后肠皱襞高度影响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随着代替水平增加,增重、SGR、摄饵量、肝胰重、肠长、肠重和前后肠皱襞高度极显著下降(P<0.01),饵料系数极显著升高(P<0.01);SGR分别与摄饵量、饵料系数呈极显著的正、负相关(r1=+0.9750,P<0.01;r2=-0.9480,P<0.01);饵料系数分别与肠重、肠长、前肠皱襞高度、后肠皱襞高度呈负相关(r1=-0.9480,P<0.05;r2=-0.9000,P<0.05;r3=-0.9650,P<0.01;r4=-0.8820,P<0.05);当饵料SPI蛋白代替鱼粉蛋白60%后,幼建鲤肠道开始出现上皮细胞顶端脱落、固有层变宽、固有层中白细胞数量增多等症状,并且随着SPI比例的进一步升高,症状更加明显;免疫器官头肾、后肾和脾脏重随着SPI蛋白代替鱼粉蛋白比例增加极显著下降(P<0.01);饵料中SPI蛋白代替鱼粉蛋白水平对成活率,中、后肠的溶菌酶活力和中、后肠的抗体水平分别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影响,当SPI蛋白代替水平达到80%后,中、后肠溶菌酶活力分别显著升高(P<0.05),当SPI蛋白代替水平分别为60-80%和60%时,中、后肠的抗体水平分别显著升高(P<0.05)。 试验二结果表明:饵料中DSBM蛋白代替鱼粉蛋白比例对幼建鲤的增重、SGR、摄饵量、饵料系数影响极显著(P<0.01),SGR、摄饵量、饵料系数分别与饵料中DSBM蛋白代替鱼粉蛋白水平呈负或正相关(r1=-0.9320,P<0.01;r2=-0.8980,P<0.05;r3=+0.9170,P<0.05);SGR分别与摄饵量、饵料系数呈极显著的正、负相关(r=+0.9720,P<0.01;r=-0.9910,P<0.01);饵料中DSBM蛋白代替鱼粉蛋白对肝胰重、肠重、肠长、前后肠皱襞高度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代替水平增加,肝胰重、肠长、肠重和前后肠皱襞高度极显著下降(P<0.01),饵料系数分别与肠重、肠长、前肠皱囊高度呈负相关(rl二一0.9420,P<0.05;rZ=一0.9610,P<0.01;r3=一0.8110,P<0.10),饵料DSBM代替鱼粉蛋白5俄后,幼建鲤肠道开始出现上皮细胞顶端脱落、固有层变宽、固有层中白细胞数量增多等症状,并且随着DSB幼比例的进一步升高,症状更加明显;免疫器官头肾、后肾和脾脏重随着Ds明蛋白代替鱼粉蛋白比例增加而极显著下降(P<0.01):饵料中DSBM蛋白代替鱼粉蛋白水平对成活率,中、后肠的溶菌酶活力和抗体水平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P<0 .01或P<0.05),当DSB从蛋白代替水平达到50%时,中、后肠溶菌酶活力分别显著升高(P<0 .05),当DSBM蛋白代替水平分别为25一75%、50一75%时,中、后肠的抗体水平分别显著升高(P(0.05)。 综合试验一和试验二结果说明:SPI和DSBM代替鱼粉后可以抑制幼建鲤生长,主要通过降低摄饵量和饵料利用所致;通过引起肠道生长受阻、上皮损伤和结构破坏及皱装高度降低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同时,SPI和DSBM引起幼建鲤疾病抵抗力下降,肠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变化所引起的肠道损伤是导致疾病抵抗力降低的重要原因:总蛋白为33%的条件下,根据饵料系数确定的10一359幼建鲤饵料中适宜的SPI和DS叭蛋白代替鱼粉蛋白的比例分别为4既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