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污泥药剂稳定化、资源化及生态固化研究

来源 :常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uoyaoxiezu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镀,随着机械、电子工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配套产业,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电镀行业污染严重,尤其是对于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危险固体废物—电镀污泥。因此,安全、科学的电镀污泥处理,在固体废物环境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电镀污泥含水率高、脱水过程中大量重金属溶出流失于废水中带来二次滤液难以处理以及脱水后电镀污泥重金属未达标、二次污染等问题,本研究分别合成——一种二硫代氨基甲酸盐脱水稳定剂,减少重金属溶出和含水率,制备一种掺混电镀污泥、氟化钙污泥、粉煤灰、河道底泥、废玻璃粉等的陶粒,以水泥、粉煤灰为固化剂原料固化电镀污泥,同时通过 Design-expert软件优化固化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CH3)2N(CH2)2N(CH3)2、CS2为主要原材料,KOH为催化剂,制备出橙红色脱水稳定剂,为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液体,其表征图谱分析与理论结构相似。脱水稳定化机理是依靠二硫代氨基甲酸盐趋向于与重金属离子M(Ⅱ)(Ni(Ⅱ)、Cu(Ⅱ)、Zn(Ⅱ)等)形成配位键或离子键,形成交联的稳定网状结构,即稳定状态。当投加量为1%,反应温度为25-40℃,pH≥1,反应时间为20-40 min时,在转速为3000 r/min条件下对含Ni(Ⅱ)电镀污泥离心脱水后溶出稳定性≥96.88%,且脱水稳定剂对混合电镀污泥中Ni(Ⅱ)、Cu(Ⅱ)的选择性大于Zn(Ⅱ)。  (2)掺混电镀污泥、氟化钙污泥、粉煤灰、河道底泥、废玻璃粉为原料制备陶粒的最优配比为:电镀污泥、氟化钙污泥、粉煤灰、河道底泥、玻璃粉所占比例分别为12%、10%、40%、38%、0%,预热温度为400-450℃,保温20 min,升温至1060℃,保温20 min。其比表面积、盐酸可溶率、空隙率、堆积密度分别为1.839 m2/g、1.534%、39.421%、0.728 g/cm3,已测指标较为符合《CJ-T299-2008水处理用人工陶粒滤料》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但若用作于水处理滤料,仍需进一步考察。氟化钙污泥中CaO(无机助溶剂)含量较高,有利于降低掺混电镀污泥煅烧温度。电镀污泥陶粒成孔的主要原因是原料高温煅烧产生CO2和SO2等气体及有机物燃烧殆尽留下的孔隙。  (3)以水泥、粉煤灰为固化剂固化电镀污泥,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养护时间、水泥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不随粉煤灰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养护时间、水泥添加量、粉煤灰添加量的影响程度分别为21d>7d>5d、A3>A2>A1、B2>B3>B1。通过 Design-expert软件优化得到的理论最佳条件及能取得最大预测值为:电镀污泥:水泥:粉煤灰=1.00:1.00:0.36,养护龄期21 d,无侧限抗压强度预测值为310.036 kPa。  电镀污泥是电镀废水的最终状态,影响解变量组成的因素很多。基于本课题,为实现药剂稳定化、资源利用、无害固化的技术路线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本论文着重研究了PVP/PAn、PAA/PAn多层膜以及水溶性纳米CdS颗粒的自组装制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PVP/PAn自组装多层膜,通过紫外-
随着注塑成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注塑制品的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注塑制品的尺寸检测和表面缺陷识别主要以人工方式进行,自动化程度不高且效率低下。
聚合物微孔发泡材料的研究满足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的发展现状,其应用价值在很多领域均得到体现。微孔成型方法主要有模压成型发泡、间歇发泡、连续挤出发泡、注塑成型发泡等,其中注塑成型发泡由于成型周期短、尺寸精确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等,在工业化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释压发泡成型和欠注发泡成型是微孔注塑成型技术中最主要的成型方式。释压发泡成型通过瞬间改变模具型腔体积来实现压力的释放,制备的微
在玉米淀粉废水的处理工程中,通常采用厌氧、好氧相结合的生物处理,厌氧处理多数采用UASB,好氧处理多数采用鼓风曝气,采用射流曝气处理玉米淀粉废水的工程实例未见报道,而射流曝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围绕如何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国资国企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得到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