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s, VMs)是一种低流速脉管畸形疾病,头颈部是其好发部位,约40%病变发生于头颈部。VMs有不断发展的特征,其治疗较为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青春期,VMs病变范围会增大,并且VMs治疗后容易复发。由于病变部位的特殊性,常造成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若压迫、侵及邻近组织,会导致语言、吞咽和呼吸等功能障碍,甚至引起窒息。硬化疗法作为治疗VMs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头颈部VMs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聚桂醇(polidocanol, POL)和十四烷基硫酸钠(sodiumtetradecyl sulphate, STS)是国际上最常用的硬化剂,国内以1%聚桂醇为主。大量文献报道,采用1%聚桂醇作为硬化剂,行VMs管腔内注射治疗头面部VMs,疗效显著。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采用增加注射药物浓度、总量及注射次数的方式,从而达到维持注射病灶内较长时间的药物浓度的目的,但却导致了治疗周期的延长,增加了药物剂量、毒副反应和病员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明确聚桂醇与内皮细胞接触的合适时间,既可以导致内皮细胞的死亡,达到治疗VMs的目的,又可以减少硬化剂的毒副反应,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精确时间和效果。目的:1、通过1%聚桂醇对静脉畸形内皮细胞(vascular malformation endothelial cells,VMECs)进行不同时间处理,观察VMECs死亡情况,明确1%聚桂醇导致VMECs死亡的作用时间。2、以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静脉管腔内注射1%聚桂醇,并维持不同作用时间,观察血管及内皮细胞的破坏情况,明确1%聚桂醇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和血管闭塞的作用时间。材料和方法:1、1%聚桂醇不同作用时间对VMECs的影响手术切除的人VMs组织块培养VMECs,并使用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兔抗人第八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1:150)和兔抗人分化因子34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4, CD34) (1:150)进行鉴定,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所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以人VMs组织培养的VMECs作为研究对象,1%聚桂醇与VMECs分别接触5s、10s、15s和30s后,观察静VMECs变化情况,并继续培养观察其生长、增殖状况。2、1%聚桂醇不同作用时间对兔耳缘静脉的硬化效果以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作为研究对象,33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1只作为正常对照组。1%聚桂醇注射至兔耳缘静脉管腔内,使用血管夹阻止聚桂醇进入血液循环,药物维持作用时间分别为5s、10s、15s和1min,于药物注射后1w、2w、3w和4w取兔耳缘静脉标本,行HE染色,观察其血管及内皮细胞破坏情况。结果:1.1%聚桂醇不同作用时间对VMECs的影响:1%聚桂醇与VMECs接触5s、10s、15s和30s细胞均出现死亡:HVMECs之间的连接中断,VMECs细胞膜和细胞核破裂、溶解。2.1%聚桂醇不同作用时间对兔耳缘静脉的组织学变化:1)1%聚桂醇与兔耳缘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作用5s的组织学表现:1周血管内皮细胞轻度和血管周围组织轻度水肿,2周及以后时间点血管内皮细胞及管周组织恢复正常;2)1%聚桂醇与兔耳缘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作用l0s组织学表现:1周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组织水肿轻微肿胀,多数细胞呈竖立状排列在管腔周边,部分细胞从管壁脱离,管腔周边出现内皮细胞坏死,2周管壁内膜增厚,并出现广泛的内皮细胞坏死和溶解,3周内膜增厚更加明显,4周后血管出现部分闭塞。3)1%聚桂醇与兔耳缘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作用15s组织学变化:1周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血管周围组织水肿明显,多数细胞从管壁脱离,管腔周边出现内皮细胞坏死,2周管壁内膜增厚,并出现广泛的内皮细胞坏死和溶解,3周内膜增厚更加明显,4周后血管出现完全闭塞。4)1%聚桂醇与兔耳缘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作用lmin组织学变化:1周管壁内膜增厚,管腔周边出现广泛的内皮细胞坏死和溶解;2周内膜增厚明显,3-4后由于耳缘静脉周围软骨及皮肤组织坏死导致无法取组织标本。结论:1、1%聚桂醇与VMECs接触5秒后导致细胞死亡:2、1%聚桂醇与兔耳缘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作用15秒,4周后血管管腔完全闭塞。背景:在泡沫硬化疗法治疗静脉畸形中,Tessari方法是最常使用的制备硬化剂泡沫的方法之一,其工作原理是使用两个注射器通过一个三通管连接,形成一个可以使气体和液体进出的“泵”系统,液体和气体在该系统运动、混合,以此制备硬化剂泡沫;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使用两个10毫升的一次性注射器进行制备硬化剂泡沫,但是两个10毫升的注射器制备硬化剂泡沫,一次最多可以产生不超过10毫升的新鲜硬化剂泡沫。Tessari发明该方法,最初是用在治疗静脉曲张的,两个10毫升的一次性注射器所制备的不超过10毫升的新鲜硬化剂泡沫,对于治疗大多数静脉曲张是足够的,但是10毫升的新鲜硬化剂泡沫对于治疗静脉畸形,往往是不够的,特别是治疗病变范围较广泛的静脉畸形。很多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多量的新鲜硬化剂泡沫,比如:再一次制备硬化剂泡沫、使用更大容量的注射器、更多的操作者和仪器同时制备,但是这些方法或多或少有一些弊端和缺陷。因此我们对Tessari方法进行了改良,采用三个10毫升注射器连接两个三通管,形成“泵”系统,从而一次性制备更多的硬化剂泡沫;为了比较改良式Tessari方法和Tessari方法所制备硬化剂泡沫的特性,我们比较这两种方法所制备硬化剂泡沫的体积和稳定性,其中稳定性以硬化剂泡沫的半衰期为指标。目的:通过对Tessari方法改良,使其可以一次性制备更多的硬化剂泡沫,来治疗病变范围广泛的静脉畸形。材料和方法:分别采用Tessari方法和改良式Tessari方法制备硬化剂泡沫并加以比较。改良式Tessari方法制备过程如下:调节液体硬化剂和空气的比例为1:4,通过两个三通管并行连接三个10毫升一次性注射器,一个注射器抽取4毫升液体硬化剂,另外两个10毫升注射器,分别各抽取8毫升空气,来回运动活塞20次,以此来制备硬化剂泡沫;最后比较分析两种所制备硬化剂泡沫的体积和稳定性。结果:Tessari方法和改良式Tessari方法制备硬化剂泡沫的体积分别是9.8ml和19.7ml,统计学分析有差异性;Tessari方法和改良式Tessari方法制备硬化剂泡沫的半衰期分别是120s和150s,统计学分析有差异性。结论:改良式Tessari方法可以制备更多的稳定新鲜硬化剂泡沫。目的:探讨硬化剂泡沫的注射速度与静脉畸形囊腔充盈程度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建立静脉畸形的体外和体内模型,分别向静脉畸形囊腔内注射1%聚桂醇硬化剂泡沫。在体外实验中,通过流速控制器,调整模拟血液流动速度分别为1.7 mL/s, 1 mL/s,0.2 mL/s和0 mL/s,以不同的速度向模拟的静脉畸形囊腔中央内注射硬化剂泡沫,同时使用摄像机记录不同的注射速度时静脉畸形囊腔的充溢情况。在体内实验中,分别以1.7 mL/s和0.2 mL/s的速度注射硬化剂泡沫至静脉畸形囊腔,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测静脉畸形囊腔的充盈情况。结果:体外实验中,模拟血液流动速度分别为1.7 mL/s,1 mL/s,0.2 mL/s和0mL/s时,其相对应的可以使静脉畸形囊腔充满的平均最低速度分别为0.78 mL/s, 0.75 mL/s,0.7 mL/s和0.73 mL/s;体内实验中,当硬化剂泡沫的注射速度为1.7m1/s时,静脉畸形囊腔可以被充溢满,而硬化剂泡沫的注射速度为0.2m1/s时静脉畸形囊腔则不能被充溢满。结论:高的硬化剂泡沫注射速度,静脉畸形囊腔可以被充满,而低硬化剂泡沫注射速度不能使静脉畸形囊腔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