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是人们经济生活、精神依托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场所。本文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根据地庙会进行研究,探讨冀中地区庙会的时代变迁以及中共对庙会的改造。除前言和结语外,论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冀中地区庙会的分类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了三十年代以前的冀中地区庙会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考察了冀中地区的庙会在三四十年代逐渐萎缩的历史过程,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共对冀中地区庙会的恢复与改造工作。探讨了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对庙会的组织、功能以及实际意义上的改造过程,并从与改造相关的五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四部分,论述了传统庙会与民间信仰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中共改造庙会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冀中地区的庙会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的民间节日,是冀中农村地区重要的物资交流的场地,也是普通民众信仰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战争、灾害都削弱的冀中地区的经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庙会的发展空间,导致冀中地区的庙会逐渐萎缩。中共针对冀中地区庙会的萎缩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在所在辖区内积极的恢复传统庙会,并对庙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改造,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冀中的庙会。虽然中共在恢复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为恢复冀中地区的经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在改造的历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也有一些措施是值得思考的。揭示了在新时代下庙会的发展方向以及传统的民间信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