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利用杂环二烯二羧酸配体4-吡喃酮-2,6-二羧酸(CA),通过溶剂热法设计合成3种包含不同客体的配位聚合物。二、利用刚性配体2,5-二溴对苯二甲酸(DBrTPA),通过溶液挥发法和溶剂热法合成3种配位聚合物。三、利用热分解配合物Cu(BTA)2(BTA:双5-氨基四氮唑)合成具有层状纳米结构的微米级-铜棒。1.基于4-吡喃酮-2,6-二羧酸铜,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介电性质研究我们利用4-吡喃酮-2,6-二羧酸(CA)和过渡金属盐Cu(N03)2·3H2O、AgN03,在水热和溶剂热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 3种包含不同客体的配位聚合物:{[Cu(CA)]-CH3CN}n(1),{[Cu(CA)(H20)2]-H20}n(2),[Ag2(CA)]n(3)。配合物 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展现了一个3D的骨架结构。双核铜离子通过来自于四个CA配体上的四个羧基的连接形成一个类似于轮浆状的双核次级结构单元{Cu2(CO2)4}(SBU),每个次级结构单元之间通过CA配体连接形成一个无限的2D层状结构,多个2D层状结构通过酮基连接形成无限的3D骨架结构。配合物2同样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每个铜离子之间通过CA配体连接形成2D的层状结构,其中层状结构是由30-圆环和14-圆环的交替连接形成,最终邻近的层状结构通过氢键作用堆积成3D的超分子骨架结构。配合物3是含有三种不同孔道的3D结构,每个CA配体连接银离子形成1D链,1D链之间通过CA配体连接形成一个新颖的3D骨架结构。配合物1和2的介电行为是由孔道中偶极子客体分子的取向极化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3中没有溶剂分子但是展现出较大的介电常数。由于配合物3中Ag...Ag和Ag-O的距离明显大于配合物1和2中Cu...Cu和Cu-0的距离,导致配合物3中的银离子和配体之间的极化作用大于配合物1和2的极化作用。2.2,5-二溴对苯二甲酸铜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在溶液挥发法和水热法两种不同条件下,以2,5-二溴对苯二甲酸(DBrTPA)作为刚性配体与金属盐Cu(NO3)2·3H2O、Mn(ClO4)2·6H2O反应,得到3种配位聚合物:{[Cu(DBrTPA)(DMF)]·MeOH}n(4),[Mn2(DBrTPA)2(DMF)3]n(5),[Mn(DBrTPA)0.5(HCOO)(DMF)]n(6)。配合物 4 展现了 4-连接(44·62)的 2D 层状拓扑结构。每个铜离子通过四个羧基连接形成一个类似于轮浆状的双核铜簇{Cu2(DBrTPA)4}(SBU),每个双核铜簇之间通过DBrTPA配体连接形成2D的无限层状骨架结构。配合物5展现了新颖的3D多孔的骨架结构,每两个锰原子通过三个羧基氧原子连接形成双核锰簇次级结构单元(SBU),每个次级结构单元之间通过DBrTPA配体连接形成3D的骨架结构。配合物6展现了 6-连接的(36.46.53)的2D拓扑结构,其中六个锰原子之间通过六个甲酸分子连接形成一个笼状结构的六核锰簇{Mn6(COO)12},六核锰簇之间通过DBrTPA配体连接周围的六个六核锰簇,形成一个2D骨架结构。配体和配合物4存在荧光现象,和配体相比,发生了少许的蓝移,配合物5和6具有反铁磁效应。3.通过热分解配合物Cu(BTA)2合成具有层状纳米结构的微米级-铜棒我们利用配合物Cu(BTA)2作为前驱体,通过热分解法合成具有层状纳米结构的微米级-铜棒。利用光电子能谱仪(EDS)、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层状纳米结构的微米级-铜棒进行结构、组成、形貌的表征,对其形成机理和不同形状的导电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铜棒由多个纳米薄层所组成,其中每个纳米薄层的厚度大约200nm,纳米薄层之间的疏松堆积产生一定的间隙。间隙的距离大约在0.5-2μm,其中纳米薄层内部也存在着尺寸为20-100nm大小的孔。样品的形貌的特点与前驱体的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