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是内蒙古诗歌发展的黄金年代。随着文学外部环境的乍暖还寒与逐渐宽松,内蒙古诗坛迎来了新一波的创作高潮。以青年诗人群体为主的内蒙古“第二代诗人”成为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先锋与新锐,他们以崭新的创作观念和语言变革使内蒙古80年代的诗学实践成为内蒙古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黄金时期,并深刻影响了同时期乃至90年代内蒙古诗人的创作实践。 本文将1980年代——内蒙古诗歌发展黄金年代中的第二代诗人作为研究对象,于人道主义思潮及“寻根”文学思潮的背景中探索其在“自我表达”诗歌观念影响下产生的诗歌现象、诗歌主题及诗歌技艺,确定内蒙古“第二代诗人”对80年代内蒙古诗坛整体面貌的影响与意义,并以此对整个80年代的内蒙古诗歌做出“黄金年代”的价值判断。 论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引言界定研究对象的概念、阐述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介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阐述内蒙古黄金年代的诗歌观念,并指明其主要受到人道主义社会思潮和寻根文学思潮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黄金年代的诗歌现象,通过与“归来”诗人及第一代诗人的创作实践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立发声、多元探索的创作风貌;第三部分认为内蒙古黄金年代的诗歌主题包括日常生活的个人絮语、充满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苦闷,并由此上升至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以及蕴涵文化心理的民族精神特质;第四部分指出内蒙古黄金年代的诗歌技艺主要表现在体式的自由化、语言的口语化、创作的形象化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