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一种已经商品化的、稳定性好、玻璃化转变低且具有完全生物降解性和可吸收性的高分子材料。这些优点使其在药物缓释载体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对PBS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共聚、共混物的热性能和结晶性能等的研究,将其用于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报道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其强的疏水性使其无法在人体内长循环所致。为此,对PBS进行亲水改性,在提高PBS亲水性的同时提高其生物相容性是PBS应用于药物缓释材料的第一步。如何选择带有适宜的功能基团的小分子单体对PBS进行改性,是实现提高其应用范围的一个关键问题。磷酰胆碱基团,简称PC基团,是组成细胞外层膜的亲水端基,其亲水功能强大。大量研究表明,把PC基团或者带有PC基团的单体引入高聚物结构中可以极大地提高材料的亲水性能,同时PC基团能赋予材料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本文利用仿生的思想,结合经典的缩合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一系列经PMPC改性的PBS,共聚物PMPC-PBS-PMPC。PMPC链段赋予共聚物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水溶液中共聚物PMPC-PBS-PMPC能自组装形成具有仿细胞外层膜结构的纳米胶束.此种具有仿细胞外层膜结构的纳米胶束能有效延长胶束在人体内的循环时间,并且在EPR效应的作用下可以富集在肿瘤细胞附近。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经典的缩聚反应合成羟基封端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利用PBS末端羟基的反应活性使PBS和溴带异丁酰溴发生反应,制备得到大分子引发剂PBS-Br;之后在混合溶剂中PBS-Br引发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MPC)发生自由基转移聚合(ATRP)得到共聚物PMPC-PBS-PMPC。为了研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种不同配比的共聚物。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元素分析等测定结果表明合成是成功的。(2)以配比为28:100的共聚物为例,利用溶剂挥发法探索制备具有仿细胞膜结构纳米胶束的较优浓度;制备了在较优浓度下不同配比的共聚物的纳米胶束。动态光散射(DLS)的结果说明纳米胶束具有较小的粒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说明了聚合物胶束具有良好的核壳结构,细胞吞噬实验证明了胶束具有较好的隐身效果,最后细胞毒性证明了共聚物胶束低毒。(3)以疏水的阿霉素为模板药物,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载药配比为28:100的PMPC-PBS-PMPC共聚物纳米胶束,探索了不同载药量下纳米胶束的包封率、载药量以及释药性能,得到了较优投药量;并且在此载药量下对系列共聚物的包封率、载药量以及控释性能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共聚物胶束的释药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