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中汞在分选过程中的迁移与脱除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o283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Hg在工业分选过程中迁移脱除规律及有效脱除手段,以内蒙、宁夏、河北、贵州六个选煤厂为研究对象,利用工业分析、ICP-MS、XRD、XRF、SEM,结合逐级化学提取(SCEE)、数理统计的试验方法开展研究。并在实验室中利用浮选试验、分步释放试验、浮选结合重选以及浮选结合化学浸出进行了深度脱除试验研究。XRD分析表明:六个煤样中主要矿物质为硅酸盐矿物,除CP1煤样外,石英在所有煤样中均有分布,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在煤中少量存在。XRF中SiO2/Al2O3比值表明:CP1煤样黏土化程度较高,CP2、CP5、CP6煤样中含有较多石英,黏土化程度不高,CP3和CP4矿煤样为中等黏土化程度。TiO2/Al2O3比值表明:CP1、CP2、CP3、CP4煤样均显示为火山灰来源,CP4和CP6煤样显示为陆源来源。相关性分析表明:CP1、CP4、CP6煤中Hg与St,d显著正相关(R2>0.700),CP2煤中Hg与St,d呈负相关关系(R2=-0.828)。CP2、CP4、CP6煤中Hg与Ad显著正相关(R2>0.900)。回归分析表明:部分地区煤中Hg与St,d和Ad存在函数关系。逐级化学提取试验表明:硫化物结合态的汞在各地煤(CP2煤除外)中含量超过50%。其次,残渣态含量相对硫化物结合态较低,但超过20%,其他结合态汞的总含量相对较低。六个煤样中汞在分选过程中随灰分或者硫分迁移。随粒度迁移的趋向,与煤中汞载体矿物的嵌布特征有关。除个别环节外,汞通常富集在矸石、尾煤、煤泥中。重选脱汞能力强于浮选,各工艺环节RHg-R在4%~75%之间,与汞载体矿物质的赋存有关。各厂精煤中RHg-Y为40%~75%。浮选试验中,药剂制度会显著影响汞的脱除。CP4和CP2煤在仅调节捕收剂和起泡剂用量时,最大RHg-R分别为37.11%和46%。分步释放试验表明,随释放次数的增加,RHg-R会逐渐增加,但RHg-R存在极限值。汞载体矿物的抑制剂的添加有助于改善汞的脱除,但同时也影响了浮选精煤的数量和质量指标。浮选-重选工艺可行性分析表明,脱除效果与煤中汞随密度级的分布有关。若汞均匀分布在各密度级,则不适用于该工艺,而有明显特定密度级亲和性的煤适用于该工艺。浮选-化学浸出工艺对CP2和CP4均适用,可以有效降低煤中汞的富集等级。对CP4无机赋存占优势的煤脱除效果更好,可将汞降到59.87μg/kg,CC=4.99,使汞富集程度从富集(5<CC<10)降到轻度富集(2<CC<5),浮选-浸出流程综合RHg-Y接近63%;CP2煤在最大脱除率(38%)下,汞降到93μg/kg,CC=7.75,使精煤中汞从高度富集程度(10<CC<100)降到富集程度(5<CC<10)。
其他文献
我国经济不断在进步与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时代来临,促使我国建设行业迅速发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也逐渐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但在具体实际管理过程中,理论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筑行业已经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然而这种管
随着计算机及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容量微小化的硬盘存储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微硬盘以其容量大、寿命长、传输速度高、高防震性等优点,在各类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微硬盘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并提出强化施工组织设计对现场管理的指引、加强质量管理力度、提升人员素质、增强现场管理体系及改进现场监督五项完善现场施工管理的具体
随着气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气动执行系统的集成化、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气动生产线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大型生产线上气动元件数量众多、管路布线繁杂,涉及的气动控制、执行和辅助元件往往成百上千,若其中个别元件发生故障,要在短时间内确定故障元件的位置及故障原因是非常困难的,因而也无法短时间内进行修复以恢复生产,从而造成整个生产线停顿而产生巨大经济损失。为解决此问题,本文综合利用气动、无线数据传输、电子传感
大规模开采金属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前沿课题之一。冬瓜山铜矿是我国典型的深井开采矿山,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复杂
汽轮机是一种以水蒸气为工质,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高速回转式原动机。汽轮机转子是汽轮机的重要部件,它担负着工质能量转换和传递扭矩的任务。传统的汽轮机转子设计方法经常
本文针对煤矿井下锚杆支护金属网的变形和破坏形式,对锚杆支护金属网在均布力状态下的受力变形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金属网的传力机制和护表机理,计算了网丝张力和挠度之间
隧道在克服高山峡谷等地形障碍、缩短空间距离及改善陆路交通工程运行质量等方面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工程大量涌现,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