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环境问题之一,而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磷的行为的研究是揭示湖泊富营养化机理的重要一环,其中关于沉积物中潜在可交换磷的形态、沉积物释磷的特征和吸磷的特性、溶解有机质(DOM)与典型金属离子对磷的行为的影响等研究是进一步揭示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磷的行为规律和为我国富营养化城市浅水湖泊治理与管理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的重要方面。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水质污染非常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特别突出。为此,国家将滇池污染治理列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本文基于以往国内外对富营养化湖泊尤其是高原湖泊研究的不足与空白,选取滇池沉积物样品和滇池水,采用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湖泊水体最普遍存在、通常认为是关键的生物有效态—正磷酸盐作为关注对象,对滇池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磷的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对滇池沉积物中潜在可交换性磷研究表明,滇池沉积物中IDE-P与NH4Cl-P的分布遵循重污染沉积物>污染较轻沉积物的规律。滇池沉积物中IDE-P含量高于NH4Cl-P含量。有机质含量高的沉积物中潜在可利用磷酸盐及可利用性磷含量也相对较高。另外,不同沉积物中NH4Cl-P占IDE-P的百分比不同,体现出不同沉积物在可逆交换阶段释放可交换性磷的能力的差异。(2)通过实验室模拟,对滇池沉积物的吸磷和释磷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滇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和释放过程都是复杂动态过程,且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开始反应阶段的0~0.5h进行得最快,磷的吸附速率与释放速率,吸附量与释放量最大。磷的吸附与释放从4h后进行得缓慢,到24h以后基本达到动态平衡状态。(3)滇池不同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磷的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都同时存在着吸附和解吸现象。草海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容量与吸附速率都要大于外海,但是外海沉积物与磷的结合能力要强于草海。(4)DOM对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磷的行为的影响试验表明,当添加DHA的量为1ml(浓度为8.56mg/L)时,沉积物吸磷最为明显,但是当上覆水为滇池水时,外海沉积物吸磷最大的时候,DHA的量为2ml,而当DHA为1 ml时,吸磷最小。另外,当DHA的量在0~2ml时,草海的释磷能力要强于外海,但是在DHA的量为≥5ml时,则反之。(5)试验考察了Ca2+、Al3+和Fe3+三种金属离子对外海沉积物与上覆水之间磷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三种金属离子都能较好地促进外海沉积物对上覆水中磷的吸附,表现的变化趋势相近,相对而言,氯化铁对磷的吸附表现的最为突出,效果最好,而且投加量最少,更为经济。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复杂,同时又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沉积物作为湖泊营养物质的内源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外源控制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湖泊内源污染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