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芪(Astragalus)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为常用滋补中药材。通过对黄芪生物学特性中黄芪种子萌发特性、生长发育动态、有效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以及累积部位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黄芪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获得了如下结论: 1、对黄芪野生种子和栽培种子的吸水率及其不同处理下的黄芪种子发芽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砂磨方法可使黄芪种子的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方法,黄芪种子种皮抑制是导致发芽率低的直接原因;黄芪种子在23℃/15℃变温下的萌发率高于其它温度下的萌发率;不同种子采收期也会通过影响种子的成熟度来影响发芽率。2、对不同黄芪在相同地域及相同黄芪在不同地域生长动态分析,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地域不同,黄芪的生长动态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生态环境的差异,使黄芪在生长动态、有效含量上都存在差异。3、组织化学定位对黄芪根部的结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及有效成分积累部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黄芪次生根由周皮和次生维管束组成。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形成层;次生维管组织包括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同种黄芪随着生长,细胞后含物的含量逐渐增加;有效成分广泛积累在薄壁细胞。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大鼠神经细胞并用不同浓度氯化铝染毒,在细胞水平上研究铝致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新生1-3天的SD大鼠,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脑皮质并用0.25%胰酶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