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现象学研究法深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功能锻炼的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希望理论制定运动干预方案,评价该方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希望水平、运动自我效能、上肢功能、疼痛、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18年6月—10月就诊于山西白求恩医院的1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现象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借助NVivo 10.0软件,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阻碍因素。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月就诊于山西白求恩医院风湿免疫科的3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2月—4月就诊的3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上肢功能锻炼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希望理论指导下的上肢功能锻炼干预。采用一般调查表、Herth希望量表、上肢功能评估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对干预后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希望水平、上肢功能、疼痛、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进行评定。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Herth希望水平得分、上肢功能量表得分、运动自我效能得分、疼痛程度、ESR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质性研究阶段,最终共对12名患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经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提炼,归纳出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锻炼阻碍因素的4个主题:认知因素、疾病症状相关因素、情绪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缺乏。2.希望水平得分:实施运动干预前两组患者希望水平总分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三个维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希望水平总分、未来积极态度得分、采取积极行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得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上肢功能评分:实施运动干预前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上肢功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运动自我效能:实施运动干预前两组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实施希望护理干预后,其运动自我效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视觉模拟疼痛得分、ESR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得分、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实施希望护理干预后,其视觉模拟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进行功能锻炼的阻碍因素有认知因素、疾病症状相关因素、情绪因素和社会支持系统缺乏。提示医护工作者应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明确的锻炼方案,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及锻炼能力;及时评估患者疾病症状,调整锻炼强度,帮助其克服恐动心理;积极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重视患者社会支持系统构建,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2.基于希望理论的运动干预可以提升患者功能锻炼的自我效能,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希望水平,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减轻关节疼痛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