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中的批评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与学术流派的重要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为研究对象。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存续时间横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长达20余年,它的诞生、出现和形成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中涌现出前后承继的优秀批评家,以自觉的批评意识、先锋的批评观念和卓越的批评实践在中国文学研究和批评领域形成了“群聚效应”和“领袖风范”,堪称“批评中的批评”。本文由“绪论”、“上编”、“下编”与“结语”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与内涵,阐释批评与学派概念的流变,标示研究的方法与旨趣。“上编”“群体的崛起”对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生成的人文背景、历史境遇、代际划分、流派特征等进行考察。时代精神、社会心理、思想氛围、学术风尚、地理条件、出版传播等“合力”以及现代大学制度与导师制度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发生与兴起。批评意识的自觉、人学维度的贯穿、批评艺术的掘进、公共关怀的介入、魏晋风度的赓续等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主要特征。“下编”“内部的风景”以许子东、王晓明、李劼、胡河清四位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批评风格和批评建树的批评家为个案展开论述,系统研究他们的批评观念、批评对象、批评模式与批评文体。许子东从“作家印象”到“小说结构”,王晓明从“文化心理”到“人文精神”,李劼从“人学谱系”到“历史描述”,胡河清从“传统符码”到“全息现实”,成为各自的主要批评方式与批评实绩。“结语”在“上编”、“下编”的基础上,评估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批评成就和学术地位,揭示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文化价值和当下启示。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批评活动构成了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合法性进行了证明;体现了当代文学批评的个性化与艺术化特征的统一;为当代文学批评的“经典化”做出了独特贡献;对后来的批评形成了召唤效应。同时,辨析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理论误区与批评缺陷;指认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流散和终结;拓展批评家及其时代关联、文学批评前景等话题;反思当下批评流派匮乏和群体断层的原因,将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研究推向纵深之境。本文肯定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期待新的批评学派的出现和文学批评的复兴。
其他文献
调度-变电站操作票系统对于提高运行人员的素质,避免运行人员出现不必要的、甚至错误的操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现有的调度-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的工作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简便的合成工艺及其突出的光电特性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其作为吸光层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型光伏器件
通过对20例心内直视术后撤机困难婴儿的临床观察,分析撤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心功能不全,肺高压危象,严重肺部并发症,气道梗阻和呼吸机依赖.针对原因,采取严格掌握撤机指征,加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 ,道德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和增强。管理与道德的结合 ,是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 ,是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 ,在
大学宿舍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是在课堂之外进行学生工作的主阵地。据统计高校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超过10小时,有的甚至达到15小时,因此,和谐的宿舍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空间的社会生活环境基础上,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
关于吴三桂降清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不断的话题。面对清方的多次劝降,吴三桂迟迟不予回应。在此期间,吴三桂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由于缺乏直接的史料记载,人们只能通过种种
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LR,MC-LR)是自然环境中存在范围最广、毒性最强的一种藻毒素,理化性质十分稳定。目前用于降解MC-LR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氧化法及生物降解法,而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临床实验室的历史与发展,分析了临床实验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即“全自动实验室”概念的提出,实验技术向小型化、简单化和床边化发展。提出了对临床实验室质
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声誉这一非正式社会制度是维持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制度之一,组织声誉制度的塑造过程是组织在其利益相关群体中获得合法性和合理性存在的过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