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聚落是人们聚集生息、生产的居住载体,是中国社会结构和城镇发展的基本细胞。在中华大地上分布最广、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乡村聚落群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质朴隽永、异彩纷呈的文化宝藏,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更是各地城镇发展的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之本,因此具有极强的研究保护价值。
鄂西民居聚落作为传统民居聚落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人类提供了合适的生存、发展的条件。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关系,鄂西长期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况,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村际公路在农村大量修建,给传统的居民带来了交通的便利;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修建,使鄂西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出务工的居民带来了城市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社会全方面深刻变革的宏观背景下,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出现了大变动和重新建构。鄂西传统民居聚落通过其自身的地理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聚落从选址布局、空间结构层次、技术处理到美学、环境地理学、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鄂西恩施州的利用市、成丰县的传统民居聚落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测绘,试图分析影响鄂西传统民居聚落的自然、人文、经济三大因素,具体内容如下:自然因素侧重于地域生态环境因素的研究,主要从气候、土地、水体、植物、能源五大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人文因素侧重于风水学因素、礼制因素和防御功能因素进行研究,主要从聚落的基址格局、宅居环境、居住环境的藏风、得水、朝阳原则、宗族关系、聚落形态、聚落势态、文化符号等微观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经济因素侧重于产业模式的研究,主要从农耕、经商、农商结合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民居聚落的选址、布局、空间结构层次、公共空间、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变化,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传统民居聚落保护和开发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