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岩型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内蒙塔木素预选区区域地质条件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s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核电能源的开发,但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系列高放射性核废物,若处置不当则将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公民健康。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开展粘土岩高放处置库选址工作。通过对南八仙、陇东、塔木素、苏宏图预选区基本特征对比评价,并结合专家论证,结果表明塔木素和苏宏图两个预选区为最有利的预选区。本文以塔木素预选区区域地质条件为研究对象,结合资料整理、野外地质调查、粘土岩薄片鉴定、Mapgis制图、物探解译等方法手段,重点研究了塔木素预选区地层、区域断裂构造及岩浆岩等条件,同时对预选区水文地质、自然地理等条件进行搜集整合,最后参照粘土岩处置库选址技术准则(草案)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塔木素预选区区域构造环境稳定。巴音戈壁盆地位于天山地槽褶皱系与华北地台的过渡部位,内部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坳陷。盆地地层由前白垩纪地层(基底)和早白垩世至第四纪地层(盖层)组成。盆地内断裂构造主要分布于各坳陷边缘与隆起带附近,控制了盆地的沉积格局。盆地岩浆岩从加里东期至燕山期均有活动,广泛分布于盆地中各坳陷的基底及周边,由于坳陷内盖层沉积厚度大,岩浆岩仅零星可见。(2)预选区粘土岩地质条件良好。预选区内巴音戈壁组上段粘土岩分布范围广泛,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地层厚度分布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特点:南、北两侧厚度较小,向中部过渡粘土岩厚度逐渐增大;由西向东厚度逐渐增大,最厚为0~320m,地层埋深总体大于400m,预选区西部埋深较浅,东部埋深大。粘土岩产状平缓,延伸范围大。预选区内断裂构造发育程度一般,岩浆岩零星分布。(3)预选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内地下水根据区域地层岩性组合及其赋存特征划分为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预选区北缘,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径流条件差,通过沟谷排泄,为盆地内承压水提供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风成砂、松散砂砾中,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向低洼处汇集。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为区内主要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及前两类地下水为补给,径流途径长,部分进入深地下水循环,一部分沿构造排泄到地表。(4)预选区粘土岩主要由高岭石、伊利石、方沸石、白云石、长石、黄铁矿及碎屑矿物组成。其中高岭石、伊利石、方沸石等矿物通过对放射性核素进行物理、化学吸附,能够有效减缓核素的迁移。(5)预选区地形稳定,交通便利,利于高放废物输送。预选区干旱少雨,水系、植被不发育,无洪涝隐患。预选区人口密度极小,无重要城镇,景区等,经济落后,处置库选址及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无重大影响。(6)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塔木素预选区区域地质条件较为理想,各方面条件均基本符合我国粘土岩处置库选址技术准则(草案)。
其他文献
<正>可乐丽公司于2013年11月21日达成一项协议,以5.43亿美元收购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的领先生产商杜邦玻璃层压解决方案和乙烯基(GLS/乙烯基)业务。杜邦公司预计该交易将在20
目的探讨脂联素(adiponectin)mRNA及其蛋白水平在酒精性肝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血红素氧化酶(heme oxygenase,HO)-1关系。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检测血清中谷
干燥是板栗深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单元操作之一。本文以燕山山脉特有产品——京东板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干燥方式下板栗的干燥特性及其组织结构、色泽、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引起重视。脆弱性分析致力于预防,是有效解决网络系统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反向追踪的目的是攻击源定位,在主动防御中有重要作用。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与服刑人员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陕西省和河南省抽取4所监狱共805名服刑人
目的:研究哈萨克族食管癌与ABO血型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而在遗传学方面对该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501例哈萨克族食管癌
学习者自主这一概念由Henri Holec于1981年正式提出。自从该概念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其展开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都局限于对学习者自主概念的探索、学习者自主理论基础
<正>随着广播技术快速发展,总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广播电台播控中心阶段性发展的一种趋势。2012年下半年开始,潮州人民广播电台抓住搬迁新大楼的历史契机,进行酝
跨学科交往在高校教师学术创新中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从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经历与体验来看,院系组织建制、学科基本概念、学科研究规范及跨学科科研成果的发表及同行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