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涌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代际更替的现象,即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替换第一代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这群“80”后、“90”后农民工,渴望能够真正地融入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然而城市并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充分准备。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他们的就业道路困难重重。相当一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频繁地更换工作以求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不能够从事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于是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下降的趋势。2010年,全国总工会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展开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更差,他们平均更换工作的次数是第一代农民工的2.9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趋于不稳定的现象,国内大多数研究并没有明确区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从而没有凸显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而且关于就业稳定性的研究始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就业稳定性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探索和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此外,国内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大多数围绕刘易斯、费景汉、乔根森、托达罗等二元经济理论,该理论虽然解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对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解释力较弱。本文的创新在于利用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分析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稳定性低造成的后果。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低的影响因素。其中,理论部分是在参考国内外关于就业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借助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萨利德斯建立的DMP模型,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低的影响因素和造成的后果。实证部分是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先进行统计意义上的描述性分析之后,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稳定性状况。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17.0软件建立二元Logit模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综合上述两种方法,本文最终得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因素有:婚姻状况、就业培训的技能需求、月收入和工作信息量等。于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拓宽就业渠道选择,降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善的影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降低职业技能培训不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