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所有黄斑裂孔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引起视力明显下降、视物变形等,特别是大黄斑裂孔(裂孔直径>400um),传统的术式术后裂孔闭合率低,视功能改善不明显,对患者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进行Meta分析以对比内界膜瓣翻转术(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lap technique,IFT)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Standar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SIP)对特发性大黄斑裂孔(Idiopathic large macular hole,ILMH)的治疗效果,以更好指导对大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全面检索国外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国内数据库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中国知网(CNKI)。检索范围均设定在建库至2018年11月,文献的语言设定不限,检索关于IFT和SIP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的临床对照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Jadad量表及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RCT进行质量评价,非随机对照研究质量评价则用MINORS条目即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本文使用Review Manager软件(版本5.3)进行统计分析。黄斑裂孔闭合类型为二分类变量,用M-H(Mantel-Haenszel)法作为统计学方法,视力为连续型变量,采用Invse Variance法作为统计学方法。将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定义为P<0.05,并创建森林图来表示分析结果。二分类变量的效应指标选择比值比(OR),连续变量的效应指标为标准化均数差(SMD),分别计算出95%可信区间(95%CI)。效应模型的选择取决于各研究的异质性,异质性可接受,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数据,如果观察到明显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当各研究发现有异质性时,首先检查纳入研究的原始数据以及提取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后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验证结论是否稳健。另外本文采用Stata15.1软件通过Egger检验评估各疗效评价指标的发表偏倚情况。我们应用GRADE评分法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775眼,均为特发性大黄斑裂孔,其中IFT组306眼,SIP组369眼行。9篇文献中有5篇RCT,4篇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5篇RCT中有3篇为高质量文献,2篇为低质量文献。裂孔1型闭合比较分析结果(OR=3.49,95%CI[2.15,5.68],P<0.00001,Egger检验,P=0.80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没有发表偏倚。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分析结果(SMD=-0.41,95%CI[-0.71,-0.11],P=0.007,Egger检验,P=0.158),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内界膜瓣翻转术是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术后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改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