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基岩接触面特性的环剪试验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p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类地质灾害中,滑坡危害性较大、分布性较广,对滑坡的研究涉及到土与不同岩土体接触面的大剪切力学特性问题,且在各类基础设施和民用建筑中,土与结构的接触面问题也较为常见,关于接触面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土与结构静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课题之一。本文采用HJ-1型环剪仪进行试验,对环剪仪进行简要改装,设置剪切层以上为土样,剪切层以下为有机玻璃环模拟粗糙基岩接触面,在不同有效法向应力、剪切速率下对不同含水率、不同干密度、接触面不同粗糙程度的正常固结重塑黄土进行了接触面环剪试验,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下黄土基岩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及破坏变形规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剪切速率越大,接触面剪应力达到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所需位移越大,且用时越短;总体来看,剪切速率对黄土-基岩接触面抗剪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影响不大。(2)接触面抗剪强度随土体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接触面残余粘聚力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在土体的最优含水率附近达到最大值;接触面内摩擦角随土体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但含水率对其影响较小;随着土体含水率的增大,剪切破坏面逐渐转变为向土体内部形成剪切滑动带的破坏。(3)在较大法向应力下,干密度对接触面抗剪强度的影响很小;不同粗糙程度下的接触面峰值和残余抗剪强度都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在接触面为光滑接触面时,不同法向应力下的土接触面抗剪强度达到峰值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应变软化;当接触面为光滑接触面时,剪切破坏面均发生在黄土-基岩接触面,未发生在土体中。(4)接触面抗剪强度和接触面粘聚力随接触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粗糙度对接触面摩擦角的影响较小;粗糙度对接触面抗剪强度的影响随粗糙程度的增大逐渐弱化,粗糙度存在一个临界值,当粗糙程度超过这个临界值后,各接触面的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趋于相同,不同粗糙程度接触面的粘聚力趋近于土样自身粘聚力,剪切破坏面上移到接触面以上的土体内。
其他文献
吴研因(1886-1975),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诗人。他曾任中华民国初等教育司司长,新中国第一任初等教育司司长。他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先行者,也是
介绍了等离子弧产生臭氧机理及对人体的危害,实测表明,在等离子弧区,影响臭氧浓度的主要工艺参数是电流,电流愈大,紫外幅射愈强,产生臭氧愈多,提高50A电流,等离子弧区臭氧浓度可增加16.9%,因此
乔尔·科恩与其弟伊桑·科恩是著名的导演、编剧、制片人,在美国电影界家喻户晓,被称为"科恩兄弟"。在目前所能见到的众多关于科恩兄弟电影作品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将暴力美
如果说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那么提问就是采访的核心,是获取信息最直接的途径。作为电视媒体来说,地点、事件、状况的大致情况大多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体现,而至关重要的,也是观众
由清华简《系年》的编纂性质和材料来源,《系年》所记战国早期史事所体现的世系、年代应大致可靠,通过与以《史记》为主的传世典籍的验证,一方面有助于破解既往多年未解之难
由谭恩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用影视手段呈现了四对中国母女形象。从形象学来看,中国女性形象塑造是作者由于在美国"自我"文化浸淫下对"自我"产生困惑和迷茫,选择文
随着人类太空活动的日益频繁,所产生的空间碎片越来越多,严重威胁着航天任务的安全。经过多年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采用各种地基和天基的方式对较大尺寸的空间碎片实现监测,并建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组织来源肿瘤,发病年龄大部分超过50岁,性别间无差异,主要发生于胃,现常以病理组织学观察联
关注"个体生存",王家卫创造了"王家卫神话"。本文以《东邪西毒》为例,分析王家卫对个体生存的思考。生存于时间割裂、空间局限的个体,飘摇不定、孤立无援就是其生存境况与困
目的:基于纤维束示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研究大脑扩散张量成像(DTI)图像,观察血压正常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并探讨双侧大脑半球间的脑白质改变方法: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