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祖莫夫的困境与救赎:用萨特存在主义解读康拉德的《在西方目光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dong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康拉德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波兰裔英国作家,除了他擅长描写的海洋小说外,康拉德还写了不少以欧洲大陆为背景的小说。《在西方目光下》初版于1911年,是康拉德的第三部政治小说,也是唯一一部以俄国为背景的小说。许多评论家把该小说视为康拉德艺术创作的巅峰。《在西方目光下》这部小说以圣彼得堡和日内瓦为背景,描绘了专制独裁下恐怖活动与军事阴谋交织的沙俄社会,刻画了主人公拉祖莫夫孤独的存在及其与他人的异化关系,叙述了主人公背叛——欺骗——忏悔的心路历程。荒诞处境、异化的人际关系以及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关系等存在主义因素在小说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体现。首先,拉祖莫夫原本是个安分守己,脚踏实地为理想而奋斗的学生,但是革命者霍尔丁的求助使他陷入了两难境地,给政府提供情报后却被政府利用成为间谍,此时拉祖莫夫意识到了自己的荒诞处境,以前憧憬的生活不复存在,他成了被上帝抛弃之人,他的存在变成了空白。其次,拉祖莫夫没有亲人朋友,只有社会关系。霍尔丁的信任换来他的背叛,之后他却爱上了霍尔丁的妹妹。他一心想为政府效力却受其怀疑和压迫。他成为间谍,与其嫌恶的革命者往来。一切人际关系都只给他带来煎熬。最后,拉祖莫夫的困境在于他面临多次艰难的抉择,是出卖同学还是提供帮助,是当间谍还是拒绝,是歪曲真相还是坦白,他做出的每一次选择几乎都是出于自保的本能,唯有最后一次选择,因为爱情他不惜把自己置于失去一切的境地,但也是这一次选择将他从背叛的阴霾中拯救出来。国内外对《在西方目光下》的研究在政治、道德、伦理、心理、叙事、比较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运用萨特存在主义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并不多见,并且往往碎片化、悲观化。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荒诞处境、异化的人际关系以及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关系三方面剖析《在西方目光下》的主人公拉祖莫夫如何在专制统治的重压下找到自我,如何在困境中因为爱获得救赎。小说反映了康拉德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探求。通过爱,人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摆脱荒诞处境的桎梏,挣开异化关系的束缚,并且找到真正的存在。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吕叔湘(1904-1998)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目前学界对吕叔湘翻译方面的研究为数较少。除了汉语研究的巨大成就外,吕叔湘在英汉语言的比较研究上有自己的
期刊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世界瞩目,开幕式成功的把中华文化展示给世界。对于同样的开幕式场景及其文化展示,中国中央电视台与美国NBC电视台的开幕式解说词的语言风格却截然不同。本文
伊什梅尔·里德是当代非裔美国文学的一员健将,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化领域内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里德的作品针砭时弊,致力于挑战强权,具有强烈的政治隐喻,使得里德跻身于当
学位
当今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那种尊师爱生的传统师生关系也不再是唯一的师生关系的模式。新的师生关系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及什么是新的
学位
华裔美国作家伍惠明出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并于1984年取得文科硕士学位。她花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小说《骨》,小说主要是基于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