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儒学的危机与变革——论洋务运动时期的儒学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格局,列强入侵打开国门,太平天国势如破竹般席卷全国,使得政局动荡、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洪秀全试图宣传拜上帝教以打破儒家伦理纲常,在这种情况下,以曾国藩为首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举起了“卫道”的旗帜,誓死捍卫儒家道统,另一方面陷入了深深的学术自省。与此同时,西学的广泛传入,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由被迫接受到主动学习西学,以图“师夷长技以自强”。  概括起来,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学术脉络,即晚清学术界经历了今文经学的复起、汉学的由盛而衰、理学的重振这三个主要的学术变革。今文经学的复苏体现了这一派学人试图补救汉学和理学的不足,以改革时局的志向。乾嘉汉学从兴盛走向衰落,体现了危机四伏的时局呼唤学人关注社会现实、人伦道德的诉求。理学的复兴恰恰是在汉学埋首故纸堆,对时政置若罔闻的时候振兴起来的,体现了人们对经世致用之学的渴望,而理学的重振也正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它承续了晚明以来经世致用的思想,试图从学术内部寻求救国济世的良方。西学的大量传入,使得理学内部出现了主敬派和洋务派,两者对于西学呈现截然二分的态度。主敬派对西学深恶痛绝,斥责洋务派“以夷变夏”的做法,认为晚清危机必须从儒家经典内部才能找到救世的根据,他们注重礼的教化和传承圣学的使命感。而洋务派则主张学习西学,尤其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和技术,期冀实现中国自强的目的,然而洋务派在同主敬派的论辩中,渐渐有了变通和反思传统的端倪,对后来的改良派和革命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学和宋学的关系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特色,汉学和宋学从相互攻讦到兼采会通,体现了知识分子从训诂考证转向义理阐发,从空谈心性转向寻求事实支撑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迫切需要。  洋务时期的儒学拉开了传统走向现代的序幕,而理学的再度兴盛也使哲学化的儒学更加接近于西方的现代哲学。这一时期的儒学经历了与西学的抗衡,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的转变,既表明了西学对中学的冲击,也体现了中学自身的内部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正在逐渐走向世界。概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儒学内部释放着现代的因子,开启了中国学术层面的近代化之门。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主要的科学社团起源于20世纪初期,虽然在最初发展上受到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不稳定的影响,但在1949年之前主要的科学社团都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奖励奖项。这些奖项与政府的
本文结合明末中央集权制绝对强化以及由此产生种种政治矛盾、阶级矛盾的社会背景和宋明理学发展到明末期这一特殊的学术背景,以刘蕺山的政治思想作为研究中心来完成本篇论文的
本文采用中西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王国维创作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的阐释,揭示其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由于不是关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系统性论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