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对两汉史学述评之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m181512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史家的史学意识进一步增强,刘知几对唐以前史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尽管受到因事命篇的限制,但两汉时期是刘知几评述的重点,涉及到两汉时期史家、史书、史观等方面。本文从刘知几对两汉时期的史学点滴述评入手,在此基础上将他对两汉史学的述评总结归纳为史家素养、史书编撰、史家史观三个方面,尝试对《史通》的整体理论框架和构思及刘知几的史观、历史编撰方法、史学批评理论等问题和两汉时期史学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究。一、刘知几对两汉史家素养的述评关于史家素养的问题,是刘知几的史学系统总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史学理论的精髓。首先,刘知几在《史通》中用“才、学、识”的“三长”理论对两汉史家素养进行了述评,对具有史才的两汉史家提出了赞扬,对不具有史才的两汉史家提出批评。其次,用直书曲笔理论对两汉史家素养进行了述评,刘知几认为应持“直书”态度来撰史,才能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史家素养的史家。刘知几对两汉史家素养的思考总结是比较全面的,体现出了他的真知卓识。但是,刘知几终究无法摆脱封建史家的局限,体现了其片面性。二、刘知几对两汉史书编撰的述评刘知几通观历代史书,在更加客观的基础上,对两汉时期史书的分类、史例、编撰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首先,从史书分类上对两汉时期史书进行述评,阐述了两汉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杂述三类史书。其次,从史书史例上对两汉史书进行述评,对两汉史书的体裁、体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再次,从史书编纂对两汉史书进行述评,对两汉史书的史料采撰、史事记述等问题进行了评论。刘知几对两汉时期史籍的总结论说,充分反映了他在史籍方面的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他超越前人的真知卓识。使我们对研究两汉时期史学和进一步发展刘知几的史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刘知几对两汉史书述评反映出他受封建社会拘泥的部分狭隘思想,却不能掩盖他进步、中肯的史学观念。三、刘知几对两汉史家史观的述评刘知几通过对两汉时期史观的述评与总结,从中总结出大量的可贵言论,首先,刘知几在天人观上是主张以人事为主的天人观,反对两汉史家将无根据的神奇传说和真实的史事混淆记载。其次,刘知几发展的进步的古今历史观,其中对司马迁等两汉史家的客观述评。再次,刘知几在正统问题上有严格的正统非正统的观念,受其影响他对两汉遵循正统的史家进行了褒扬,对有悖正统的史家提出了批评。最后,刘知几注重修史的经世作用,认为两汉史书记载不管是人物还是史事都要达到记功过,彰善恶的目的。刘知几这几个史观对两汉史家史观的述评是客观、详实的,从中我们也可认识到在刘知几思想中进步史学观念。虽然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刘知几在历史观的认识上有所局限,但是其总体述评大多还是客观公允的。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分析地下铁道的有关施工技术,总体划分成两个模块阐述,前者主要研究常规的桩基托换施工工艺,后者主要探究微振动控制爆破技术,并各自以不同的工程项目为例展开探究。
在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火山岩带中 ,东南沿海火山岩岩性岩相出露最全 ,火山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较高。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面积酸性火山岩和与之共生的玄武岩 ,而对安山岩
近年来,“精准营养”理念的兴起促使功能活性物质运载体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果胶类多糖具有不被上消化道降解的特点,可以制备成多种载体,负载的活性物质能够在结肠部位特异性释
"金课"标准要求课程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Linux操作系统》课程为例探究在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项目式教学实践,提出依托项目引领的线上线下
“三化融合”是在建筑行业传统的两化融合基础上增加“智能化”,形成三化合力,赋能建筑施工企业企业层面的智慧化管理,助力工程项目层面的智能化建造。某些建筑施工企业能立
在虚拟现实的众多形式中,360度视频制作和传播起来最容易,也最节省成本。美国的纽约时报、CNN、经济学人、国家地理和其他发布商和平台都在提供360度视频体验,国内也有很多这
授粉和花果管理是甜樱桃优质丰产栽培的重要环节。从花粉采集与保存、授粉品种选择、花期放蜂、人工授粉等方面总结了授粉技术,从疏花芽、疏花和疏果总结了花果管理技术。
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教学工具也在不断地更替。越来越多的新型媒体被引入教学实践。交互式电子白板结合了传统黑板与现代多媒体的各种优点,又以其独特的功能特点和人机交互的
目的: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 PCR),筛选中国地鼠口腔颊囊黏膜鳞癌组织(OSCC)和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从转录组层面和基因表达角度
该文详细阐述了研发不产生电弧和冲击的智能大功率接触器的过程。项目以STM32F103RCT6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光耦隔离的数据采集系统,使接触器在电压过零时触头闭合,电流过零时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