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央视曝光的双汇集团收购含有“瘦肉精”猪肉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国家肉制品龙头企业的双汇集团,号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猪肉却不检测瘦肉精,这一事件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但食品安全事件并未就此平息,2012年陆续曝光的“光明乳业事件”和“速生鸡事件”再一次加深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顾虑。我们在愤慨不法商家的违法行为时也必须注意到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本文以“双汇瘦肉精事件”、“光明乳业事件”和“速生鸡事件”为例证,运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这三起事件进行考察,分析出这些事件背后存在的法律制度问题,进而剖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些意见和构想。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难题的实证分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三例事件进行了剖析:主要介绍了“双汇瘦肉精事件”、“光明乳业事件”和“速生鸡事件”的始末及其反映的法律问题,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主旨,即从法律的视角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难题进行剖析。第二部分:吹哨制度在美国的应用。主要以1963年的《欺诈声明法》、1978年的《文官改革法》、1989年的《吹哨人保护法》和2002年的《沙宾法案》这四个法案为背景,主要介绍了吹哨制度在美国的应用,并着重对《沙宾法案》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吹哨制度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价值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现状,再具体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吹哨制度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运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风险。为吹哨制度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运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第四部分:“吹哨法案”对我国食品安全内部监管的启示。此部分通过对美国“吹哨法案“的学习与借鉴,寻求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引入吹哨制度、规定企业设置内部吹哨机制的义务、成立相应的吹哨机构和制定内部吹哨机构成员的规范。第五部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吹哨制度的具体设计。介绍了具体设计细节,包括吹哨制度的法律关系、吹哨制度的激励机制、吹哨制度的运行程序以及吹哨者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