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缩小持续居高不下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杨小凯教授建立的分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城市层级演化的分工理论模型,认为随着城市制成品产业生产和交易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城市集聚的差异化制成品产业在城市间重新优化组合,次级中等规模城市(地级市)才得以从城乡二元部门中大城市体系内单独演化而出并不断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市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城市层级体系下的每一层级的城市均高度专业化从事本城市内经济效益趋同化制成品产业的生产,而分工导致城市分层和地级市发展的关键有两点:城市内差异化制成品产业的边际效益及承担交易成本能力的差异,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差异所带来的交易效率改进的大小。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符合空间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效率的城市层级体系最终形成,此时人均真实收入增加,城市间居民收入差距在此均衡的城市层级分布体系下趋向最小。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实证分析分为三步。第一,采用截面回归的计量分析方法,以“齐普夫定律(Zipf’s Law)”法则验证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现状,得出其并不满足金字塔式最优规模分布结构,而是呈现出“中间洼,顶层过胖”的缺陷式金字塔型城市分布体系格局,以此提供对当前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真实感知;第二,运用地级市人口规模等数据做计量分析,验证地级市人口规模越大,我国居民人均真实收入水平越高;第三,再次计量分析,认为城市向大及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及直辖市)过度集聚的现象与中国当前持续较大的城市间居民收入差距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大及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越大,相应城市间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就越大,据此,相应的政策着力点应该是发展地级市以缩小居民贫富差距。如此,我们就以计量回归的方法证实了发展地级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最后,本文认为要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分布体系,应该着力提高城市层间和城市内部的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高。就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