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以中医体质学为基础,通过调查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合并OSAH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探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合并OSAH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为临床从体质学角度防治缺血性卒中及OSAHS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一年内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合并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完善患者《一般信息采集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并根据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对研究病例进行体质分类。并完善《Epworth嗜睡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建立数据库,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合并OSAHS患者以50~79岁的中老年人为主,男女比例为1.51:1。其中约74%患者体重高于正常。其OSAHS病情程度以轻、中度为主。本病还易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其中以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为主。男女性别分布在吸烟、饮酒有统计学差异,在肥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合并OSAH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为:痰湿质26%,气虚质20%,血瘀质17%,气郁质、湿热质各11%,阳虚质5%,阴虚质、平和质各4%,特禀质2%,与一般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有较大的差异。3、本研究对比吸烟、饮酒、肥胖三种危险因素影响下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经Fisher精确检验,吸烟组与不吸烟组、饮酒组与不饮酒组病例其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组病例与非肥胖组病例中医体质分布具有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1)。4、在研究体质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中发现:痰湿质组ESS评分平均秩高于非痰湿质组,且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质组AHI平均秩高于非痰湿质组,且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质组BMI平均秩高于非痰湿质组,且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质组ESS评分平均秩高于非气虚质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质组AHI平均秩高于非血瘀质组,且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合并OSAHS患者中,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三者是其主要的中医体质类型;2、肥胖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非肥胖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其次血瘀质、痰湿质也相对较多。3、痰湿质、气虚质的患者表现为更严重的日间嗜睡程度;痰湿质、血瘀质患者表现为更高的AHI指数;痰湿质患者表现为更高的体质指数。4、辨析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合并OSAHS患者的体质,从而有针对性的干预危险因素并调理体质是有效的防治缺血性卒中及OSAHS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