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苯菊酯具有杀虫谱广、低毒、低残留的特点,是茶园中使用率最高的农药之一。因其广泛使用,在茶叶中有较高的检出率。为了提高茶叶的安全性,降低茶叶中的联苯菊酯残留量。本研究从联苯菊酯的检测方法、生产中施药浓度、施液量、施药方向、降雨、采摘标准、烘干条件等因素着手,探讨了生产各环节中不同作业对联苯菊酯残留量带来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1.研究针对国标法检测茶叶中联苯菊酯试剂用量较大、过程较繁琐等不足,选用张海伟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进行联苯菊酯的测定,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吸附剂处理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层析柱中无水硫酸钠添加与否、弗罗里硅土活化与否,对测定结果无影响。萃取时,层析柱中添加0.1g活性炭,可使图谱基线更平稳。因此,使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进行茶叶中联苯菊酯的检测,不添加无水硫酸钠、弗罗里硅土不活化、添加0.1g活性炭,可使操作更节能、省时。该条件下,茶叶中联苯菊酯添加浓度为0.01 mg.kg~5 mg/kg时,其回收率在84.26±8.24%~108.23±3.05%(n=10),RSD≤8.24%,检出限为0.0017mg/L,符合农残检测要求。2.研究探讨了推荐浓度、加倍浓度,以及常量施药、四倍常量施药对联苯菊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药浓度对联苯菊酯残留量会带来显著影响。按常量(1320L/公顷)施药时,加倍浓度施药的初始残留量是推荐浓度的2.5倍,7天后,加倍浓度的残留量是推荐浓度的1.47-2.85倍。按常量施药,推荐浓度施药后7天后采摘,茶叶达到安全标准;双倍浓度施药,在7天后采摘农残超标。不同施液量对联苯菊酯残留会带来显著影响。在推荐浓度时,四倍常量施药的初始残留量是常量施药的1.11倍;双倍浓度时,四倍常量施药的初始残留量是常量施药的1.54倍。施药浓度对联苯菊酯残留量的影响大于施液量的影响。3.从叶片上表面和叶背面两个不同施药方向对茶叶喷、涂联苯菊酯。结果表明,使用手动喷雾器,在叶背面喷药时,大量药液被枝干阻挡。背面施药的初始残留量仅为正面施药的13.78%。涂药试验中,背面涂药药液附着量则是正面涂药的121.42%。说明在药液能均匀到达叶片正反面的情况下,叶背面的附着能力更强。涂药7天后,叶片正、背面农药降解率分别为58.74%、59.68%,均降解至农残限量以内。4.不同采摘标准显著影响茶叶中的联苯菊酯残留量。施药后7天,按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不同标准采摘的茶叶中农残含量存在差异。初始残留量越高、采摘间隔期越短,不同叶位的农残差异越显著。推荐浓度施药7天后,按一芽三叶采摘的茶叶中农残含量比按一芽二叶、一芽一叶、单芽标准采摘的茶叶分别高出9.52%、76.92%、447.61%。推荐浓度施药三天后采摘单芽和一芽一叶,符合安全标准,提高采摘标准可降低农残超标风险。不同叶位生长速率不同,生长稀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从而影响到不同采摘标准茶叶间的农残差异。5.施用联苯菊酯后的不同时间内降雨对农残含量会带来不同影响。施药后4h、8h、17h、24h模拟降中雨,雨水对联苯菊酯的淋失率不同,分别为48.02%、21.84%、8.98%、-2.10%,即降雨距离施药时间越短,雨水对其冲刷效果越明显。根据不同地方虫情的控制情况,施药后短时内降雨,需考虑补施。施药后24h,降雨对茶叶上联苯菊酯残留量无显著影响。药后24h模拟小雨、中雨、大雨,各处理茶叶中农残含量分别为4.71±0.17mg/kg、4.92±0.024mg/kg、4.84±0.37mg/kg,与对照的4.82±0.22 mg/kg无显著差异。据已有对联苯菊酯试验,施药24h后治虫效果达82.93%-100%。因此,若施药24h后降雨,不必补喷农药。6.加工过程中烘干温度和时间对茶叶中联苯菊酯的减少有显著影响。当烘干温度为90℃、110℃、130℃,烘干时间在Omin~60min时,联苯菊酯残留量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减少。在烘干前10min农药减少最快,三种温度条件下分别下降10.52%-15.44%,之后农残减少速率逐渐下降。相同烘干时间,烘干时间大于10min时,130℃温度烘干,对联苯菊酯的降解作用显著高于90-C和110℃处理。在保持茶叶有较好品质的前提下,减少茶叶中农残,可考虑在烘干的前10min采用90℃,之后提高到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