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gnitive Contrastive Study of Plant Metaphor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09532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传统上局限于修辞层和语言层。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突起,人们越来越关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同时也发现推动人类认识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而概念系统又是语言形成的始作俑者和主要认知机制,所以语言也是隐喻性的。近二十年来,隐喻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围。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工具。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植物隐喻,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研究植物隐喻的论文只局限于从寻求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的角度解释一些隐喻现象,侧重于隐喻在作品中产生的效果和美化作用。研究还是没有把隐喻当作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更多是从文化涵义,联想意义来分析。而且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植物隐喻化及英汉植物隐喻对比所作的研究还不多,以往对于英汉植物词对比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文化意义的差异,语料上也仅限于某几个特定的植物的对比。我认为其缺陷在于没有系统地讨论这些植物隐喻从植物作为源域向其他目标域的投射过程,忽略了隐喻产生的过程和读者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没有从更深层次的思维,认知的角度来探讨植物隐喻。有鉴于此,本文以植物隐喻为研究内容,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对比分析英语汉语中的植物隐喻。本文采用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方法,详尽探讨两种语言在植物隐喻表达上的异同。本文不仅从认知隐喻视角研究对英汉隐喻的异同描写上,且还要探讨背后思维方式的异同。研究发现,首先植物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产物,人们用植物隐喻来理解和体验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事物。英汉植物隐喻的投射模式存在着共性,其共同点揭示了英汉植物隐喻同样源于身体经验,具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同时,英汉语在隐喻表达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文化的相对性。中西方许多独有的文化深深影响了中西方的思维和语言。   希望本研究对外语学习有所启示,对隐喻研究有所贡献。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中反讽的翻译策略。   反讽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而且是很多文学作品整体的写作风格。学者们已从哲学、社会学
学位
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家,其文学作品备受广大读者所喜爱。就其戏剧作品,众多学者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然而就鬼魂形象层面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作
神华准能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黄土层采剥采用4台轮斗挖掘机,正常采掘作业时,挖掘机斗轮臂需要不间断地回转采料,其回转中心点的立轴部分 Shenhua prosperous company Heidaig
2018年4月,JDG启动LPL主场计划,历经九个月的筹备后,1月4日,JDG京东电子竞技中心宣布正式落地北京24H·齿轮场,成为第六个拥有LPL主场的电竞俱乐部.2019年春季赛场馆将正式启
期刊
获得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和杰出的小说家,其作品受到国际文坛各领域的高度评价。《宠儿》被认为是莫里森最好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一经问世便引
期刊
隐语是一个团体内部的行话,暗语,黑话,用于排除和误导团体以外的人员。它是一个有趣的,极具吸引力的领域,同时也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心理和认知现象。本篇论文主要研究具有悠久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