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风、冠心病为威胁我国和发达国家人民健康的首位杀手,其病理基础为血小板的异常激活,抗血小板药(抗血栓药)预防、治疗效果可靠。临床使用的抗血小板药有:(1)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aspirin);(2)噻吩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clopidogrel)、普拉格雷;(3)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fibrinogen receptor antagonists);(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ciloastazol)。现有抗血小板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不够满意,如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因“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使得疗效个体差异大;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只能静脉给药,价格昂贵,依赖进口,且因阻断血小板激活的最后共同通路,故出血副作用较大;西洛他唑尚未通过美国FDA审批用于中风、冠心病,抗血栓疗效不够满意。因此,很有必要研发疗效更好、出血副作用更低、口服、静脉给药都有效的抗血小板新药用于中风、冠心病的治疗。作为临床上中风、冠心病治疗的一个新的趋势,将抗血小板药二联(阿斯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或三联用药(阿斯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洛他唑),通过增加作用靶点增强抗血栓疗效,维持疗效的同时降低出血副作用,目前同时针对2个靶点的抗血小板药物尚未报道。我们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对临床使用和正在研发的具有P2Y12受体拮抗作用的抗血小板药进行结构改造,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化合物,首次报道了一个具有全新作用机制(同时作用于P2Y12受体和磷酸二酯酶)的双靶点抑制血小板功能的新化合物BF0801(丙酸2-(6-氨基-2-(丙基硫氧嘧啶)-嘌呤-9-羟基)-乙酯,propionic acid2-(6-amino-2-(propylthio)-purin-9-yl)-ethyl ester)。本项课题对BF0801抗血小板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BF0801显著抑制ADP、2MeSADP、 AYPGKF、SFLLRN和convulxin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但不影响血小板变形。BF0801协同增强P2Y12受体拮抗剂AR-C69931MX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IBMX对激动剂(AYPGKF、SFLLRN和convulxin)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果。我们通过环核苷酸水平测定实验发现:BF0801提高静息期血小板、forskolin处理后的血小板cAMP水平和硝普钠处理后的血小板cGMP水平。通过体外酶活性测定实验发现:BF0801抑制血小板粗提物PDE酶及重组PDE酶活性。此外,和AR-C69931MX相似,BF0801显著减弱2MeSADP通过P2Y12-Gi通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效果,提示其具有P2Y12拮抗作用。我们还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ADP配体和P2Y12受体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测定,发现BF0801显著抑制ADP配体和P2Y12受体的相互作用力。最后,我们将BF0801尾静脉注射注大鼠后,分离血小板,发现BF0801具有较好抗血小板效果。综上所述,我们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腺嘌呤衍生物BF0801,作为一种同时针对PDE和P2Y12双靶点的新型抗血小板化合物,具备潜在的新药开发应用价值血小板是脱落自巨核细胞的“无核碎片”,人体内的平均寿命为7-10天。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性刺激物的作用下,血小板能够被激活,经历粘附、变形、聚集、颗粒释放和血栓素A2合成等过程,在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凋亡又被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其特征主要包括核皱缩和细胞碎裂,过去一直认为凋亡是有核细胞的特征性现象。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尽管没有细胞核,血小板也可以发生凋亡。在刺激物的作用下,血小板的凋亡事件与活化现象有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凋亡事件包括: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caspase-3激活、Bax和Bak活化、细胞色素C释放等。血小板的凋亡参与其清除机制,决定了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的生命周期。血液中的化学性刺激、高剪切力以及衰老过程,都会使血小板发生凋亡。增强的血小板凋亡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进程,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巨血小板性血小板综合症、尿毒症、Ⅱ型糖尿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及痢原虫的感染。研究表明,血小板的凋亡在生理或病理的生命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近10年来,已经有70多篇关于血小板凋亡的现象和机制研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在与血小板活化有关的受体中,PAR1,GPⅠb和GPⅡbⅢa都已经被报道参与了血小板的凋亡进程。作为最为成功的抗血小板药物靶点,P2Y12在血小板活化方面已经有深入的研究,然而,P2Y12是否参与血小板的凋亡进程仍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ABT-737体外处理的人血小板、37℃体外储存的人血小板、ABT-263体内处理的小鼠血小板,探索了P2Y12在血小板凋亡中的作用和机制。我们发现,P2Y12激活可以拮抗血小板凋亡,其机制是通过PI3K途径依赖性地抑制Bak/Bax激活,保护血小板,使其“逃脱”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