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O2:Er3+/By3+、Tm3+/Yb3+纳米晶荧光强度比及近红外荧光强度测温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s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度的测量在人们的生活、生产、科学实验及工程控制等各个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常用的温度测量仪器种类繁多,在现场要根据测温所需的量程、范围及精度等具体指标要求选用基于不同测温原理的传感器。在光学温度传感器中,基于荧光强度比原理的测温方法由于具有极强的抗激发功率噪声以及抗信号传输通道传光不稳定的能力而受到极大的关注。基于荧光强度的测温方法具有受外界干扰大且线性度较差等缺点,近十几年间已无人问津。但我们发现铥掺杂材料却具有近乎理想线性特性的荧光强度测温性能。   结合对光子过程的分析及稀土离子能级的匹配情况,分析了用燃烧法制备的Er3+/Yb3+、Tm3+/Yb3+共掺ZrO2纳晶样品在972nm激光二极管(LD)激发下的上转换荧光发射机理。测试了ZrO2:Er3+/Yb3+纳晶样品绿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并解释了绿光不同峰位对温度的不同依赖规律。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处理,得到了不同荧光峰位强度比随温度变化的具体关系式,并给出了测温灵敏度的表达式。发现用525nm与561nm两个绿光峰位的强度比测温性能最佳。其强度比值随温度变化最敏感,且对应的灵敏度最高。最大灵敏度指标较已报导的Er3+激活的各种基质材料的都要高。还测试了样品测温灵敏度与激发功率的依赖关系。发现在较高的激发功率下,实验数据的规律性好,并且最大灵敏度随激发功率升高而变大,而高温时对应的灵敏度却变小。   基于荧光强度比法测温的掺杂离子大多集中在Er3+、Nd3+、Yb3+等稀土离子,我们首次提出用Tm3+掺杂离子基于荧光强度比法测量温度。测量了ZrO2:Tm3+/Yb3+纳晶样品蓝光波段光谱随温度的变化关系。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处理,得到不同荧光峰位强度比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并且给出测温灵敏度的表达式。发现474nm与500nm两个蓝光峰位的强度比值最大并且测温灵敏度最高。最大灵敏度远高于已报导的Er3+激活的各种基质材料的灵敏度。还对测温灵敏度与激发功率的依赖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灵敏度随着激发功率的升高而变大。还研究了Tm3+/Yb3+共掺ZrO2纳晶样品红光波段的强度比测温性能。   发现Tm3+/Yb3+共掺ZrO2纳晶样品具有极好的近红外荧光强度测温性能。在大的功率密度激发下,荧光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极佳的线性衰减特性。给出了在一定的激发功率密度下荧光强度与温度的定量关系式。因符合线性衰减规律,其测温灵敏度为常数。
其他文献
气体透镜是通过控制气体温度分布变化即控制折射率分布的变化,来获取类似于传统玻璃透镜抛物线型的相位延迟分布,进而激光束穿过气体透镜后产生近似球面的波前,达到发散或聚焦的效果。气体透镜相较于传统的玻璃透镜具有较高的损伤阈值,激光束通过性稳定优良,使用寿命长,安全经济实惠,且其散射可以忽略不计,将来可能取代玻璃透镜用来控制高功率、高通量激光束。本文以设计一个气体负透镜装置替代玻璃负透镜光学元件为研究背景
激光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医学、通讯、工业、生物、军事、科研等多个领域,为适应不同的需求,激光波长应呈现多元化,而商业化的激光器一般发射波长比较单一。激光与晶体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非线性效应可以改变输出光的频率(波长),这种非线性频率变换使得获取不同波长的激光成为可能,其中倍频和受激拉曼散射是两种常用的频率变换手段。本论文使用提拉法生长了光学级的RECa4O(BO3)3(RECOB,RE = Y,Gd)与
学位
经典的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是忽略恒星自转的。在不考虑恒星自转的情况下,恒星内的等势面是球对称结构,从而可以将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经典的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
有机功能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与组装结构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其物理、化学、分子电子学、非线性光学等特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自下而上”构建纳米功能器件的重要途径。扫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简称PEMFC)被认为是今后电动汽车最佳候选动力源之一。本文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构建了综合的三维数学模型,通过研究PEMFC内的电化学反应特性以及各组分的传
强飞秒激光脉冲在空气中传输时产生的自引导细丝及其伴随的其它非线性现象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迄今为止,人们已对飞秒激光成丝的基本物理特性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正在
超磁致伸缩材料本构关系的模拟以及从本构模型中得出的预测性结果对磁场驱动的传感、执行元件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研究并构造出了磁致伸缩材料的力磁耦合本构关系.
随着团簇研究的逐步深入,掺杂团簇的研究引起了广泛重视。杂原子的掺入使得团簇的结构和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人们期望从理论上揭示掺杂团簇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规律,为这些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已经成为研究材料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固体、表面、分子和生物体系等的研究中。本论文采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