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解河南省焦作市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状况,分析产生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缓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程度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象和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市、区、乡、村四级在焦作地区抽取10所学校。教师选择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国内专家翻译并修订的《职业紧张量表》和《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在收集、整理和录入过程中严格控制调查的质量。使用EpiData3.0对结果进行双录入,并形成原始数据库,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此次共发放问卷670份,回收问卷626份,应答率为93.4%,其中有效问卷604份,有效率97.3%。604名被调查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6.64±8.4岁。2. OSI-R量表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604名教师的职业任务问卷显示:有48.8%的教师有中度以上职业任务压力,职业紧张反应问卷显示有56.9%的被调查教师有中度以上的职业紧张反应:应对资源在正常范围的教师占71.3%。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男教师较女教师的职业任务压力大,躯体紧张反应史强,但应对资源较好。30~岁与40~岁2个年龄段的教师任务过重的压力最明显,40岁以下教师较40岁以上教师的紧张反应强,主要表现在心理和躯体紧张方面。在个体应对资源方面,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教师较好,文化程度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出现任务过重的情况越多,拥有的应对资源也较多。班主任和毕业班教师的职业任务相对多,以任务过重和责任感强为主要方面,同时业务紧张和心理紧张反应也增强;应对资源相对缺乏。高中教师的紧张反应为最强,市级学校教师感到的职业任务方面的压力最大。个体紧张反应问卷总分和业务紧张反应由强到弱依次为:村级、乡级、区级、市级。应对资源方而市级学校的教师分值最高,在休闲、自我保健和社会支持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应对资源。通过对教师的个人紧张反应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增强教师的个体紧张反应的因素有任务过重、任务界限不清、责任感过强和工作环境不良,而理性处事可降低职业紧张反应。3、MBI量表各领域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在604名调查对象中,零倦怠占21.5%,轻度倦怠占24.3%,中度倦怠占31.1%,高度倦怠占23.0%。通过分析得出:教师的文化程度、职称、是否担任班主任、学校级别以及不同年级分别在专业低效能感、情绪耗竭方面有显著差异。4、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通过秩相关分析得出:教师的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职业紧张感越强,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感,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432,P<0.05。结论焦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紧张问题,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任务过重、任务界限不清、责任感过强和工作环境不良。教师的工作倦怠状况也较为明显,教师的文化程度、职称、是否为班主任、年级及学校级别等分别在专业低效能感、情绪耗竭方面有差异。教师的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减少工作压力,缓解职业紧张,可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