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向多光阱微粒捕获与实时观测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镊技术凭借其非机械接触、可精确测量微小粒子位移等独特优势,在胶体物理、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光镊技术使用单个物镜同时进行光学捕获与显微成像,使得捕获与成像区域被限制在物镜焦平面附近,无法同时观察到沿光轴方向(即Z向)捕获的多个微粒。轴向的多光阱微粒捕获与实时跟踪仍然是一个挑战。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轴平面(X-Z平面)的监控,但普通的三维成像技术速度慢,不能满足光镊实时观测的需求。为了解决传统光镊技术三维捕获中的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为了实现稳定的轴向多光阱捕获,提出了一种基于轴平面傅里叶变换的Gerchberg-Saxton(GS)算法,可直接产生沿轴向分布的光阱阵列。为解决轴向实时观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45°反射棱镜的直接观测样品轴平面的技术方案,利用Zemax仿真软件模拟了采用不同光学参数的反射棱镜系统的成像性能,确定了成像系统的最佳参数。基于仿真结果,将轴平面成像技术与全息光镊相结合,建立了一套轴向多光阱微粒捕获与实时直接观测系统,并开展了横平面和轴平面的同时观测和轴向多光阱捕获的实验研究,通过视频分析法测量了轴向多光阱的光阱刚度。主要研究工作分述如下:  1.提出了一种基于轴平面傅里叶变换的GS迭代算法,利用该迭代算法可直接产生沿轴向分布的多光阱阵列。我们所提出的迭代算法与透镜光栅组合法等算法相比较,具有更高的调制效率和调制精度,所产生的沿轴向分布的每个点光阱都具有较理想的高斯强度分布。  2.设计了一种基于45°微棱镜的轴平面成像系统。传统光镊技术的捕获与成像区域被限制在物镜焦平面附近,这个限制导致其无法同时观察到沿轴向排列的多个微粒。我们设计的轴平面成像系统可直接对样品轴平面成像,与传统光镊技术相比增加了一个新的观测视角,拓展了光学捕获的功能和应用。  3.利用Zemax软件对轴平面成像系统进行了成像性能优化,确定了最佳成像参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比较了使用三种光学玻璃(FK54、BK7、SF11)的反射棱镜和反射镜系统的点扩散函数。利用Zernike多项式分析了系统的一阶球差、X方向一阶彗差和X方向一阶像散。综合仿真结果确定了轴平面成像系统最佳成像参数。并对BK7镀膜棱镜和反射镜的实际成像效果进行了验证。  4.将轴平面成像技术与全息光镊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轴平面的多光阱捕获与实时观测,通过视频分析法标定了轴向多光阱的光阱刚度。利用轴平面GS算法产生了轴向2×2分布的光阱阵列的全息图,捕获了2×2的二氧化硅微球阵列,对捕获过程实现了实时观测。利用视频分析法同时测量了被捕获的二氧化硅微球在轴向光镊阵列中的布朗运动,根据能量均分定理标定了轴向多光阱的光阱刚度。
其他文献
写作是一个情感的体验、释放、宣泄的过程,因此,它需要直觉、顿悟、灵感、激情等感性的东西。纵使让学生把“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千古绝句背上一万遍,恐怕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对作文陡然生兴。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解放自我、张扬个性,以引发学生更多的创新火花,一年来,我在拓宽学生习作选材空间,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
我于1935年到惠安净峰寺住。到11月,我忽然生了一场大病,就搬到草庵养病。  那一次,我在草庵住了一个多月。摆在病床上的钟是以草庵的钟为标准的,而草庵的钟总比一般的钟慢半个小时。  后来我虽然搬到南普陀,但我的鐘还是那个样子,比平常的钟慢两刻,所以“草庵钟”就成了一个名词了。我看到这个钟,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往往发大惭愧,惭愧我德薄业重。  我要自己时时发大惭愧。我总是故意把钟调慢两刻,
期刊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一种算法,它能够通过分析鱼类耳石图像智能地获取鱼类年龄信息。准确获取鱼类的年龄和生长数据对海洋水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数据也具有很高的经济
电化学氧化高纯铝片制得的多孔氧化铝模板具有独特的规则有序的纳米孔阵列,在纳米技术、物理光电子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该材料的制备方法简单低廉,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