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酸诱导对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化学防御作用的影响及其生长成本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nem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高油115”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基因表达分析和化学物质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处理玉米不同部位1周后,地上部和地下部防御相关基因表达、防御物质含量以及生物量的变化;然后详细探讨了外源茉莉酸诱导对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化学防御作用影响的浓度和时间效应;最后研究了长期诱导防御的生长成本。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外源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上部1周后,能引起地下部的系统性防御反应,反之亦然。茉莉酸处理地上部后,能系统诱导根中Bx9、PAL和MPI基因的表达,但却使根中丁布、咖啡酸和丁香酸的含量降低。茉莉酸处理地下部后,叶片中Bx6、PAL、MPI和 FPS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同时叶片的丁布含量也显著增加。无论用茉莉酸处理地上部还是地下部,1周后处理的地下部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显现出防御反应被诱导强化后,能量消耗的上升,在地下部表现更为明显。 2.外源水杨酸处理玉米地上部1周后,也能引起地下部的系统性防御反应,反之亦然。水杨酸处理地上部后,能系统地增强根中Bx9、PAL、MPI和FPS基因的表达,使根中丁布、香豆酸、咖啡酸和丁香酸含量均显著下降,同时地下部的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说明水杨酸的诱导防御也增加了消耗,也在地下部表现更明显。处理地下部后,叶片中Bx6和Bx9基因的表达被系统诱导,同时叶片的丁布含量高于对照。 3.4种不同浓度的茉莉酸(1mM、2.5mM、5mM、10mM)处理玉米地上部3~48h后,叶片和根中化学防御作用的反应与浓度和时间相关。与对照相比,茉莉酸处理后3~6h,叶片丁布和总酚的含量增加,且与处理浓度呈正比的趋势;4种浓度的茉莉酸处理均能明显诱导叶片中PR-2a和MPI基因的表达,并能分别稳定持续到24h和48h:高浓度的茉莉酸(10mM)处理对挥发物调控基因FPS和TPS表达的诱导较强,在3~12h内就能诱导它们在叶片中表达。茉莉酸处理地上部后,对地下部的间接诱导作用48h后才明显表现出来,1mM浓度的茉莉酸能使根中总酚含量显著升高,5mM和10mM的茉莉酸处理地上部能明显增加根中丁布含量,2.5mM以上浓度的茉莉酸(2.5mM、5mM、10mM)均能明显诱导根中PR-2a、FPS和TPS基因的表达。 4.茉莉酸(10μM、50μM、100μM、200μM)处理地下部后,玉米化学防御作用的反应也与浓度和时间相关。与对照相比,茉莉酸处理地下部后,3~12h时对根FPS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诱导作用,24h时能诱导根中PR-1和PR-2a基因的表达,MPI基因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48h能显著降低根丁布和总酚的含量。与对照相比,200μM茉莉酸处理在3~12h内,对叶片丁布含量的影响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叶片总酚的含量在处理后6~12h显著低于对照,而在48h时有比对照升高的趋势;50μM和100μM茉莉酸处理后12h才明显增强MPI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10μM和50μM茉莉酸仅在处理后3h能诱导叶片中FPS基因的表达。 5.茉莉酸信号途径在茉莉酸处理地上部对玉米化学防御作用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茉莉酸途径抑制剂处理的对比研究表明,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上部3h后,能通过激活茉莉酸自身合成来诱导叶片Bx1、Bx9、PAL、PR-1、MPI、FPS和TPS基因的表达,并增加丁布的含量,降低咖啡酸含量,使根中Bx6、Bx9、PR-2a 和PAL 基因的表达上升,咖啡酸和香豆酸含量增加,丁香酸含量下降;但是叶片PR-2a基因表达的诱导,丁香酸含量的降低以及根中总酚含量的增加则是外源茉莉酸通过细胞膜后直接起作用的;而叶片中Bx6基因以及根中MPI基因表达的诱导则与激活茉莉酸自身合成起作用和外源茉莉酸直接作用均部分相关。 6.茉莉酸信号途径在茉莉酸处理地下部对玉米化学防御作用的影响中也起重要作用。也通过茉莉酸途径抑制剂处理的对比研究表明,茉莉酸处理玉米地下部3h后,通过激活茉莉酸自身合成来诱导根中Bx6、PR-2a和 MPI基因的表达,降低总酚的含量以及诱导Bx6、Bx9、PAL、FPS和TPS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增加叶片丁布、咖啡酸、丁香酸和香豆酸的含量;对叶片中PR-2a基因表达的诱导是外源茉莉酸通过细胞膜后直接起作用的;而对根中Bx9基因和叶片中MPI基因表达的诱导则可能是两种途径同时兼顾来实现的。 7.茉莉酸持续处理玉米地上部(JA1/CK2)或地下部(CK1/JA2)以及同时处理地上部和地下部(JA1/JA2)2周后,能不同程度地增强玉米叶片和根的防御物质含量,使得玉米地上部的生物量增加而显著减少了地下部的生物量,从而证明玉米化学防御水平的提高是以减少地下部的生长为成本的。持续处理达到4周后,玉米在能量分配上以生长为主,3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叶片和根的防御物质含量的增加减缓,根中的主要防御物质丁布的含量甚至有所降低,但3个处理均明显增加了地下部的生物量。可见,在间隔2周时间内,地下部的生长得到了恢复和改善。 本研究证实了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的诱导防御密切相关,地上部的诱导能系统影响到地下部的化学防御作用,而地下部的诱导也能系统影响到地上部的化学防御作用,同时用信号物质诱导玉米防御作用的初期是需要生长成本的,随着时间的延长,生长成本随着防御作用的减弱而逐渐减小,甚至表现出明显的补偿效应,这些关系的揭示会为更好地开展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管理提供新的科学基础。
其他文献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的同时,对其他结构和功能截然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的现象,是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多
胚胎干细胞(ES细胞)来源于囊胚的内细胞团,具有自我更新和向多个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胚胎干细胞维持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力的分子机制却并不清楚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以其易扩展性、电压等级高、输出电流谐波小等优势逐渐被广泛关注,随着众多学者近些年的研究,MMC在新能源并网、城市供电、孤岛送电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MMC拓扑结构的复杂性,也存再很多待解决的难题,如桥臂二倍频环流、桥臂能量均衡控制、桥臂子模块独立控制等。此外,在交流网侧出现不对称故障时,保证系统不脱网运行至故障排除后的控制策略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MMC
本文以广东省不同地区野外逸生菊科假泽兰属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茎表皮制片法等植物解剖结构的研究方法研究薇甘菊茎、叶和花的解剖
电阻型超导限流器(Superconducting Fault Current Limiter, SFCL)集检测、触发、限流于一身,响应时间快,自动恢复,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限流装置。目前,电阻型超导限流器的实用化材料包括:BSCCO带材、MgB2线材、BSCCO或者YBCO块材、超导薄膜、YBCO涂层导体。超导薄膜限流器与其他材料构成的超导限流器相比,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短路时对短路电流的关断速度更
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百合科多年生常绿多肉质草本植物,含有7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现己证实芦荟具有杀菌、消炎、促进伤口愈合、滋润美容、增强免疫、抗肿
随着电网结构日趋复杂,只根据保护安装本地量信息进行决策的传统后备保护越来越适应不了复杂多变的电网运行方式,基于广域信息的后备保护成为弥补传统后备保护不足的重要手段。广域后备保护利用广域信息判别出故障元件,然后根据保护和开关动作情况,确定后备保护动作行为,以尽可能快的动作和尽可能小的范围切除故障。本文在分析现有广域后备保护系统结构和相关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广域后备保护的故障判别算法,主要工作如下
植物种之间的联结性是群落的重要数量和结构指标,是群落结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基础,也是群落分类的依据,其在群落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关于物种间相互作用在决定群落过程中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寻找一种绿色、新型环保型,具有良好理化、电气性能,可替代矿物油的绝缘液体电介质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植物油因为具备环保、可降解、可再生以及高燃点等重要特性,在许多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矿物绝缘油,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这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将新型绝缘介质应用于高压电气设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植物油研究的总体概况。在此基
本文对9个果蝇Drosophila lacertosa采样群体59个样本Adh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D.lacertosa的Adh单倍型形成了两个显著分化的世系A和B。属于世系A的群体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贵州